勛官一般擔任軍職,只有極少部分親王類的王爺例外,比如金陵王,他手下就沒有數萬的人馬。
再比如鄱陽王,駐扎鄱陽湖畔江州大營,帳下五萬精兵。
再比如震澤王,駐扎太湖湖畔震澤軍大營,帳下也是五萬人馬。
當然還有江城伯祝修遠,暫駐城南十里的神雷軍大營,帳下一萬人馬
因為祝修遠是伯爵,帳下最多只能有一萬人馬。
侯爵是三萬。
王爺則是五萬了。
不過其中也有幾個特殊的,比如說鐘山王,他執掌京營,帳下二十萬人馬
帳下人馬是一般王爺的四倍
再比如說作為天子親軍的金吾衛,金吾左衛和金吾右衛,分別有一萬人馬,駐扎在皇城內,分別由兩位大將軍統領。
“大將軍”在軍職上等同于王爺,但他們并不是王爺。
再比如御林衛,分前、后、左、右四衛,每衛也是一萬人馬,駐扎在京城內,分別由四位大將軍統領
另外,還有許多的王、侯、伯等,遍布全國各地,或駐守一方,或奔赴各地打仗、剿匪等。
當然,也不是說駐扎在各地的都是勛官,也有不是勛官的,稱之為“某某駐防將軍”,這種駐防將軍其實更多。
祝修遠升任江城伯后,也算是踏入了勛官的行列,所以,他曾專門花時間,對陳國各地的勛官做了番了解
江都王
祝修遠貌似研究過此人,但一時間想不起來了。
“江都王,乃當今圣上皇叔,駐防揚州大營。江都王治軍極嚴,揚州大營中的五萬人馬,乃是我大陳不可多得的精兵強將”
張公公并沒有注意到祝修遠凝眉的表情,兀自緩緩的解說著。
經張公公這么一說,祝修遠立即便想起來了。
對,對,對,就是這個江都王
祝修遠對此人影響深刻。
因為此人是個徹頭徹尾的“鷹派”,是整個陳國上下敢公然叫板梁國的猛人
不過江都王常駐揚州,不常來京城,祝修遠雖來京已有一段時日,但直至今日,方才從別人口中聽說江都王之名。
陳國上下,皆沉湎于歌舞享樂,或者艷麗詞文,文風雖鼎盛了,但勇武之氣卻消弭了個干干凈凈。
風氣如此。
梁國、燕國,還有北元、大蕃等,普遍認為陳國人手無縛雞之力,好比是那軟腳蝦,也好像是一塊肥肉,誰都能來咬一口。
但是,在陳國這種環境中,也出了個意外。
那便是江都王
他敢硬懟梁國,敢刀砍燕國,絲毫不懼,簡直比梁國人還梁國人,勇猛得一塌糊涂
“伯爺啊,那江都王就是一根刺,也像一柄渾身是刃的刀,伯爺最好不要與之過多接觸,也不要與之為敵”
張公公念叨完,又說出自己的肺腑之言。
“多謝公公賜教,下官明白了”祝修遠拱手。
說話間,車輦已到承天門。
兩人下車步行,直奔紫禁城內的謹身殿。
入宮的途中,祝修遠就在想,本次朝議,是為了討論燕國所請的問題,現在又加入一個江都王不知道會擦出什么火花
半個時辰后。
謹身殿。
眾臣已然齊聚。
陳皇也與尤貴妃攜手而至,分別在龍椅和鳳椅上坐下。
祝修遠站在武官序列中,稍稍觀察了下,今日果然多了一人。
此人位居鐘山王之后,震澤王之前,站在武官序列第二的位置。
這人應該就是那江都王了。
從后面看去,只見此人身長八尺,壯碩得就像一座鐵塔,赫然立在那里,比前后的鐘山王和震澤王都高了一大截,極為顯眼。
憑感覺,祝修遠覺得這江都王是個刺頭,給人不舒服的感覺。
君臣見禮畢,陳皇也不廢話,直接丟出燕國所請的問題,詢問眾臣意見。
不過不待眾臣開口,陳皇又直接叫出祝修遠,當眾問他的意見。
祝修遠出列,頂著眾臣射來的犀利目光,拜道“陛下,臣覺得,我大陳應當同意燕國所請”
祝修遠這話一說出口,簡直就像是捅了馬蜂窩。
以禮部尚書和吏部侍郎為首的“堅決反祝修遠派”,瞬間站出來,痛斥祝修遠通敵云云,他們與祝修遠反著來,嚷嚷著要拒絕燕國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