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除了方才剛夸獎過鐘山王外,這鐘山王,還不能動。
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忠心方面,陳皇毫不懷疑,鐘山王絕對赤膽忠心。
還有,如今大軍壓境,京城危急,而京城防務的重要力量,就掌握在鐘山王手里。
臨陣換帥,可不是什么明智之舉。
“罷了,罷了”
陳皇黑著臉,擺了兩下手,算是翻過這一頁。
“如今燕軍二十萬大軍犯邊,臨淮王、山陽王、清流侯等,又一起造反,投靠了燕國朕深夜找你們來,就是想聽聽諸位的意見。”
陳皇有氣無力,說完這句話后,重新將額頭擱在那手掌上,并側過了頭,都不想去看大殿下面的眾臣。
“陛下,燕人來勢兇猛,況且又有臨淮王、山陽王、清流侯等造反,我京城北方諸州,除揚州、和州外,竟悉數反戈。”
“縱觀我朝,還沒有哪一次,遭受過此等厄難所以老臣建議遷都,遷到南方的杭州,或者會稽等地”
遷都
這兩個字響徹大殿的時候,所有人,包括御階之上的陳皇、尤貴妃,還有鐘山王、祝修遠、李忠,及當朝絕大部分大臣。
他們都懵了。
遷都,這只是一個好聽點的說法。
說得難聽點,其實就是跑路。
丟下整個京城,只攜帶輕便之物,連夜南下跑路
“閉嘴”
“放肆”
眾人懵了一會兒,陡然之間,文官之首的李忠,及武官之首的鐘山王,這兩位大佬,竟同時開口怒斥此人。
兩位大佬,在朝堂上的力量,絕對強大。
現在他們竟一起反對與怒斥,頓時就震懾住了許多大臣。
他們都差點出去附議“遷都”的建議了。
畢竟燕軍來勢兇猛,幾乎一眨眼,就攻到了京城對面,并且事先,他們一點都不知道,蒙在鼓里。
這還怎么玩兒
三十六計走為上,當然是跑路了。
這其實是大多數大臣心中的想法。
只不過有人比較著急,第一時間就跳出來說這個建議。
可是誰知道,“遷都”的建議,竟招致當朝文武大佬,國相李忠,及鐘山王的一致反對。
接下來,國相李忠,及鐘山王,還有一些當朝宿老,諸如楊廷玉等,展開了對此人的口誅筆伐,忠孝廉恥,唾沫橫飛,直說得此人想找個地洞鉆進去。
“罷了”
陳皇忽然發話,稍顯有氣無力,他大概也聽得煩了。
“現在國難當頭,諸位愛卿,還是想想如何御敵吧至于遷都之議,不必再提,若朕果然被燕人逼得遷都,傳出去,讓朕的臉面往哪兒擱”
“陛下英明”
“諸位愛卿,現在情勢緊迫,燕軍兩路大軍,正馬不停蹄往我京城奔來。事不宜遲,諸位有何良策,但說無妨。”
陳皇此話說完,大殿下面的眾臣你看我我看你,竟一時間無話可說。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只能想到“遷都”的“良策”。
“陛下。”
最后,還是一身盔甲的鐘山王站了出來。
“老臣率京營將士,逼退敵軍之時,就已下令,派出數十使者,奔赴和州、廬州、宣州、溧陽、常州、蘇州、湖州等地。”
“持老臣手令,以戍京大將軍的名義,急調和州守將、瀘州王、宣城王、溧陽王、江陰王、震澤王、長洲王,及湖州守將,率其本部兵馬,立即赴京城勤王”
“路有遠近,相信再需得一兩日,就有援軍陸續趕到。等到那時,京城萬軍守護,當可將燕軍阻于長江天塹以北,不得寸進”
鐘山王聲音非常洪亮,響徹整個大殿。
聽在眾臣耳中,竟有種振聾發聵的感覺。
主要是其中一點,鐘山王最后還是調集地方駐軍了,并且一調,就將京城南邊的各州縣駐軍一網打盡,全往京城調來
眾臣面色稍顯尷尬,有的沉默不言,有的則往祝修遠所在的方向看一眼。
鐘山王話音結束,整個大殿中就陷入了短暫的安靜。
落針可聞。
依稀記得,數日前,還是在這朝堂上,當時討論京城防務的問題,江城伯祝修遠就建議,可調地方駐軍及水軍入京,加強京城防務。
可是所有人都反對,還嘲笑,認為單靠鐘山王之力,足以護得京城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