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世衡站在寒風中,任由雪片飄落在身上,也無動于衷。
他雙目直直的盯著沙州邊陲外,那一眼望不到頭的軍營。
“使臣回來了嗎?”
種世衡盯著黑汗王朝和遼國聯軍的軍營看了許久,側頭詢問身邊的親兵。
親兵緊了緊身上的皮襖,沉聲道:“還沒回來。”
種世衡皺起了眉頭,低聲道:“也不知道他能拖多久。”
親兵抿著嘴沒有言語。
遼兵出現在沙州邊陲以后,沒有絲毫掩飾。
種世衡在發現了這一點以后,立馬派遣了使臣過去問責。
遼國在經歷了銅臺關一戰后,成為了大宋的番屬。
一個屬國的兵馬,出現在大宋邊陲,大宋可以視他為挑釁,派人去問責。
雖然明知道遼國要跟大宋翻臉,但種世衡還是依照著程序,派人去問責。
目的就是為了多拖延一些時日。
每拖延一日。
就能為援兵爭取一日行軍的時間。
每拖延一日。
就能為沙州、瓜州等地的百姓爭取一日后退的時間。
種世衡在將黑汗王朝和遼國聯軍抵達沙州邊陲的消息遞上去以后,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回復。
朝廷給種世衡的命令很簡單。
能打就打,不能打就退。
保存實力,牽制敵人,為援軍爭取抵達戰場的時間。
千萬別跟黑汗王朝和遼國聯軍正面抗衡。
朝廷可以允許種世衡退到玉門關、陽關一線,借關而守。
而種世衡要退到玉門關、陽關一線,就必須放棄沙州、瓜州等地。
種世衡心里清楚,沒有援軍幫忙,沒有地利優勢,他率領的五萬兵馬,根本擋不住對面的八十萬大軍。
所以他已經做好了往后退的準備。
但在退之前,他必須爭取足夠的時間,讓李迪帶著人,將沙州、瓜州的東西搬空。
種世衡坐鎮西北多年,見識過以戰養戰的法子。
他深知以戰養戰的弊端。
所以他不會留下一粒糧食資敵。
種世衡站在一座漢代留下的殘破的烽火臺上,盯著敵人看了許久,才回到了軍營中。
傍晚的時候。
種世衡派遣去敵營的使臣返回了沙州。
使臣見到種世衡的第一句話就是。
“敵人要進攻了!”
黑汗王朝和遼國兵馬,已經在沙州邊陲陳兵多日。
他們從西州回鶻搶奪的糧草、牛羊,已經消耗的七七八八了。
若是再不發起進攻,他們就得餓肚子。
種世衡得知了敵人要進攻以后,立馬吩咐全軍戒備。
同時派人去找李迪過來。
李迪急匆匆趕到了軍營以后。
種世衡追問李迪,“百姓們撤完了沒有?”
李迪沉聲道:“百姓們已經撤的差不多了。但府庫里才運出去一半,還有五百萬擔糧食,以及一百萬擔的干果,還沒有運出去。”
種世衡沉默了一下,低聲道:“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