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的時間一晃而過。
九月的時候,龐學林代表江城中學參加了全國高中數學競賽的考試,毫無意外地獲得了滿分的成績,成功入選中國高中數學奧林匹克冬令營。
只是冬令營要等到十二月份才能開營,現在時間還早著。
而且龐學林也已經決定,不準備去冬令營和集訓隊了,反正去了也只是每天刷習題各種訓練,對他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至于到時候怎么讓冬令營的老師同意,這更加不成問題,只需要拿幾套IMO試卷,花上一點時間做完,甩到對方面前即可。
這兩個月,龐學林對這個時代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因為太陽危機的關系,這個世界的科技樹似乎歪得有些厲害。
這是一個重工業高度發達的世界。
重工業占GDP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比例。
工程科技更是達到了巔峰,否則也沒辦法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的龐然大物。
此外,冶金、能源、航天等領域也極其強大,能源就不必說了,輕核聚變以及重核聚變技術都已經完全突破,電池的能量密度更是達到了6.8千瓦時/千克,幾乎是現實世界的二十倍。
但即使這樣,在行星發動機啟用之前,人類依舊存在著能源不足的問題。
一萬兩千座行星發動機,每一座發動機的建設成本就高達百萬億美金。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原材料問題。
甚至龐學林自己看到相關數據的時候,都有點不敢相信。
一座行星發動機,其主要結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由鋼鐵構成,每座行星發動機的質量更是高達五億噸,能爆發出將近一百五十億噸的推力。(注:這里存在漏洞,正常情況下,這樣的推力是沒辦法將地球推離太陽系的,但原著中如此,就不改了)
整整一萬兩千座發動機和地下城,幾乎超出了人類工業所能達到的極限。
為了逃離太陽系,為了能在這片星空下繼續生存下去,這個絕望的種族爆發了難以想象的力量。
全球五十億人,除了老人、小孩和學生外,剩下的人類,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在直接或者間接地為建造行星發動機服務。
三十年來,聯合政府不惜一切代價,全民總動員,將所有資源都砸到了行星發動機的建設中去。
核聚變電站發出的百分之九十的電力,都被用于行星發動機的建設。
地球上的鐵礦石不夠,就去月球上挖,月球上還不夠,人類就派出飛船,前往小行星帶去尋找富金屬小行星,找到之后,在上面安裝發動機,將其運回地球。
剩余的電力,也只能勉強保證大型全封閉式農場和民生用電。
像比較耗電的私人電動車,更是被嚴格禁止,就連普通的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價格也高到了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地步。
因此,這個世界在微電子領域反而和前世差距不大,材料學也是強在冶金等方面,非金屬材料領域的幾乎沒什么特別大的突破。
石墨烯倒是勉強能量產了,但無論純度和成本,都難以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