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學林的語氣不疾不徐,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仿佛電視臺播音員一般標準,說到英文人名時,也是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語。
那身破破爛爛的衣裳,絲毫沒能掩蓋他身上的氣質,反而在一舉一動間,隱隱有種讓所有聽眾都為之折服的頂級學者風范。
教室里漸漸安靜了下來,只留下龐學林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Fredholm,Hilbert關于積分方程的工作,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具體事例開始。最早的積分方程來源傅立葉研究熱問題。1822年,傅立葉討論了如果去逆向解如下的方程:f(x)=∫Re^itxg(t)dt,也就是已知f,怎么求出g。現代的語言中,這其實就是求傅立葉變換的逆變換……”
“其次,就是Liouville在研究二階常微分方程的時候發現它們等價于一類積分方程。比如,方程的解f“(x)+g(x)=f(x)。如果滿足邊界條件f(a)=1,f'(a)=0利用這個方程的基本解可以證明方程的解滿足……”
“上面舉例的積分方程都可以歸類為下面的兩種形式:∫K(x,y)f(y)dy=g(x);f(x)-K(x,y)f(y)dy=g(x)。第一個給出了這兩類方程嚴格的處理方法的人是瑞典數學家Fredholm,他在1900-1903年之間發表了一系列文章給出了一種解法。我這里簡單的論述一下其思想最后演化成的現代版本:也就是Fredholm二則一原理。如果K(x,y)是某類正則對稱核……”
……
一旁的王崇慶看得目瞪口呆,他從來沒有想過,泛函分析這門課程,還可以這樣來講述。
特別是龐學林在講課過程中,將泛函分析的發展史與各種定理、概念的相結合,聽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乏味,反而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甚至龐學林所講的很多事例,連王崇慶自己都不太清楚。
這個年代,能夠考入林城大學的學生,基礎都不差。
再加上他們之前已經學過一學期的泛函分析基礎課程,對各種概念定理也不陌生。
龐學林將一些概念通過講解數學史的方式推導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和定理,一下子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臥槽,原來是這樣……”
“我怎么感覺他講得比王教授還要好,王教授說的那個Hahn-Banach定理我之前一直有些懵懵懂懂,現在聽他說了這定理到底怎么來的,我一下子就懂了……”
“這家伙是哪個班級的呀?沒想到我們學校還有這樣的牛人……”
“你們說,這家伙像不像天龍八部里的掃地僧,看起來其貌不揚,與普通人無異,實際上卻是真正的高人……”
……
臺下的學生們議論紛紛。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龐學林的講解,仿佛一劑催化劑,一下子理順了眾人的思路。
甚至連王崇慶自己,也因為龐學林這番講解,對泛函分析這門課的理解,又深了一層。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不知不覺間,下課鈴聲響了起來,這時,龐學林才講了不到三分之一。
龐學林將目光轉向王崇慶道:“下課時間到了,今天要不就先到這里吧。”
王崇慶笑了笑,看了下手腕上的手表,說道:“同學們,這位同學講得好不好?”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