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自然》過了?太好了!”
電話那頭傳來李長青興奮的聲音。
雖然這篇論文李長青并未署名,但實驗是他手下的團隊做的,他自己也給了不小的支持。
要知道,他的實驗團隊,已經好幾年沒出一篇頂刊論文了。
這時候出一篇Nature,對于他的實驗室未來的發展也非常有好處。
更不用說,借此機會還交好了今后注定在中國學術界有著重大影響力的龐學林。
等過個幾年,李長青準備評院士的時候,單單這份人情,就可以讓他的機會提升個一兩成。
“哦,對了,龐教授,這次發表的是Letter還是Article啊?”
李長青問道。
Letter就是所謂的“通信”,是對某一原始科研成果的初步介紹,其內容是其他領域的研究人員所感興趣的。
Article則是長篇論文,是對某一項研究工作的更全面、更周密的介紹,代表著人們對某一事物認識層次的一個顯著提高。
《自然》雜志的版面只允許每星期發表約2篇“Article”類論文和16篇左右的“Letter”類論文。
因此,“Article”類論文的競爭更加激烈。
事實上,很多“Letter”類論文最初是按“Article”類論文投稿的,后根據《自然》雜志編輯們的意見縮短了篇幅。
龐學林道:“是Article,一字未改!”
“牛逼!”
李長青忍不住贊了一句。
這篇論文除了數據引用實驗組的結果外,其他內容都是龐學林自己撰寫的,能夠做到一字不改上《自然》,足以說明這篇論文的水平和分量。
和李長青聊完,龐學林又給團隊內的另外幾人一一打電話通知。
那些實驗狗們的激動自然不必說了,即使那位作為第一作者的副教授,也是興奮異常。
那位副教授已經快四十了,蹉跎了這么多年,還是第一次有文章能上《自然》。
這篇文章對于他接下來評選教授,獨立組建屬于自己的實驗團隊,都算是一個分量十足的砝碼。
……
英國,倫敦,《Nature》編輯部。
“卡爾,要不咱們打個賭吧,看同名同姓的可能性大還是真的是那位龐學林教授的可能性大。你想想,龐學林現在正在江大搞他的龐氏幾何研討班,聽說他還在整理龐氏幾何的教材,怎么可能還有精力再去搞什么碳納米管方面的研究。”
生命科學編輯組主編理查德·加拉格爾正端著一杯咖啡,坐在自然科學組主編卡爾·齊梅利斯的案頭道。
齊梅利斯笑了笑道:“那你覺得一位天才在不同領域做出同樣卓越研究的幾率大,還是同一所大學,同樣的姓名,同時還擁有教授頭銜,卻分屬兩個不同的人的幾率大?”
理查德·加拉格爾微微一愣。
《自然》雜志的論文編輯分成兩個組:生命科學組和自然科學組。
生命科學組的負責人是理查德·加拉格爾,免疫學家;自然科學組的負責人就是卡爾·齊梅利斯,材料學家。
這時,編輯部的編輯們一個個在一旁討論,笑嘻嘻地看著這兩位大佬互懟。
這段時間,這篇《高純度單壁碳納米管的制備與表征》論文,可是在《自然》編輯部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