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嘛!
自然與這篇論文的作者龐學林有關。
龐學林這個名字,目前在學術界,沒聽說過他的人還真沒幾個。
一方面因為他的年齡,另一方面則源于他在數學上的學術成就。
別的不說,單單他的龐氏幾何理論在求解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中的應用,目前已經成了整個科學界研究的熱點。
即使很多非數學領域的學者,也在研究他的論文。
畢竟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的求解問題,堪稱是數學與自然科學結合最為緊密的一個領域了。
可偏偏這樣一個與在數學界呼風喚雨的大佬同名同姓還在同一個學校任職的教授,突然往《自然》投了一篇碳納米管的研究論文來,而這篇論文,同樣有著極高的水準。
特別是論文中所使用的實驗方法和展現的結果,堪稱是碳納米管領域在近十年來最為出色的一項成果。
因此,關于這篇論文的作者是不是由龐學林所作,就成了《自然》編輯部關注的焦點。
這幾天,這樣的爭論在編輯們中間已經發生了好幾次。
到最后,連兩位主編也參與了進來。
卡爾·齊梅利斯笑道:“這樣吧,這篇論文正好已經過審了,我干脆給他發一份回執郵件問一下,不就清楚了嗎!”
說著,齊梅利斯也不理加拉格爾什么反應,直接發了一份郵件過去。
只是讓齊梅利斯沒想到的是,只過了幾分鐘,他便收到了龐學林的回復:是我!
齊梅利斯朝加拉格爾聳了聳肩,微笑道:“看來咱們不用爭論了,我贏了。”
加拉格爾眼中則閃現不可思議之色,喃喃道:“這怎么可能?!”
……
龐學林自然不清楚發生在《自然》雜志內的爭論,就算知道了恐怕也只會哂然一笑。
事實上,論文的過稿并未在他心中引發太多的波瀾。
畢竟這篇論文早就經過了另一個世界的檢驗,成為了碳納米材料領域的一個經典實驗。
不能過稿只能說明《自然》編輯以及審稿人的水平有問題。
果然,和預想中的一樣。
第二天上午,論文如期在自然Online上發表。
于此同時,江大官網也發布了相關消息,并向龐學林和他的團隊表示祝賀。
畢竟江大一年也就十篇左右S級別論文的水平,而且大部分發表的都是Letter,能夠在Nature上發表一篇Article,即使對那些長江學者級別的教授而言,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之后的幾天,媒體上也有了一些關于龐學林在《自然》發表論文的報道。
但除了學術圈內予以了一定的關注目光外,并沒有在圈外引發太大的反響。
畢竟在公眾的心目中,以龐學林的學術成就,在一篇頂刊上發表論文,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即使這篇論文與龐學林本身的專業,完全沒什么聯系。
本來這件事就要無聲無息的過去了的,可龐學林自己都沒想到,網上忽然出現的一篇質疑文章,將他推上了風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