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算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技術突破,一旦實現工業化,可以創造出非常巨大的經濟價值。
問題也正好出在這,那就是要“工業化”。
這些發現都是實驗室規模的,距離實用還有非常遠的距離,就目前而言,還需要不斷進行實驗,拓展其應用,改良其條件,以期其有實用的一天。
就這個意義來講,實驗室里的新技術,好比是一個嫩芽,離開花結果還有很長的時間。
所以,你大可發表論文,讓全世界的同行都來評議,讓他們共同為這個嫩芽澆水施肥,幫助其開枝散葉。
等到它真正開花結果時,大家都會記得,最初培育出這個嫩芽的人是你,你也就功成名就了。
即使要保密,也是在摘果實的階段,你從這樹上摘下一個果子,可以趕緊藏起來,自己偷偷的獨自去享用。
在此,需要說明的,常有人批評大多數論文是垃圾論文,沒有意義。
其實不然,只要數據是真實可信的,任何論文都是有意義的。
對于一個領域而言,需要大量的數據積累,才能孕育出重大的技術突破。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科學突破天才的靈光一閃固然重要,但背后無數默默付出汗水的那些科研民工,也同樣重要。
他們的工作或許不起眼,但積少成多,正是他們產生的量變,才能引發某一領域研究的質變。
金龍電池團隊發表到《江城大學學報》上的這十多篇論文,直接讓這一期的《江城大學學報》賣到脫銷。
無數國內外的科研機構都想方設法想要得到這一期學報。
而從這些論文中,全球鋰電池領域的學者們也總算明白了金龍電池的技術路線。
只是首先第一條,大尺寸單層石墨烯薄膜技術,就讓絕大多數人熄了短時間內搞出鋰空氣電池的心思。
目前世界上能夠制備石墨烯薄膜的實驗室有不少,但能夠制備出大尺寸單層石墨烯的科研機構,卻只有江城大學碳納米研究中心。
獨此一家,別無分號。
更不用說,將這個技術投入到工業化生產中去了。
要知道即使在黑暗森林世界和流浪地球世界,這也是集結了數百位全球頂尖數學家、化學家以及物理學家以及數千億美元的經費,花了數年時間才搞出來的成果。
在現實世界,包括美國在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在單一領域內集結如此強大的科研力量進行突破。
就算美國政府想這么干,學術界的那些頂尖大佬也不愿意。
你這塊的經費多了,那豈不是我的經費就要大幅度減少了?
無論國內外,學術圈內因為科研經費產生的齟齬,都少不到哪里去。
當然,未來十幾年時間,各國在鋰空氣電池領域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那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根本不可能達到黑暗森林世界和流浪地球世界那種水準。
龐學林的成功,只不過是因為他在那些科幻世界,有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他趟平了通往鋰空氣電池的道路。
若非如此,就算給他的經費再翻個十倍百倍,他也搞不出金龍電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