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帝!”
曼恩博士忍不住在胸口畫著十字架,看著遠方正在向宇宙空間中發射炙熱光輻射的黑洞,發出一聲驚嘆。
“卡岡圖雅!”
一旁的墨菲說道。
龐學林點點頭,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由黑洞本體、光線、吸積盤等組成的超大型黑洞。
最中間黑色的部分是黑洞的影子,約為視界的兩倍。
外邊的一圈細細的光線是黑洞的光子圈。
巨大的吸積盤圍繞著黑洞旋轉,吸積盤由各種高速旋轉、緩慢墜向黑洞的物質、氣體組成,因為強烈的碰撞、輻射而變得極為明亮。
黑洞上方的吸積盤,看起來比下方要更為巨大和明亮。
龐學林知道,黑洞的上方其實是吸積盤遠端,下方則是吸積盤遠端的底部,黑洞的引力場扭曲了光線傳播路徑,才形成了如此奇異的現象。
之前宇航局就已經向這個世界發射過探測器,最終得出的結論為,這顆黑洞的質量,相當于太陽質量的一億倍,它的視界半徑達到了2.95億千米。
要知道,一個天文單位,即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差不多為1.5億千米,這顆黑洞的視界半徑相當于兩個天文單位,由此想象這顆黑洞是多么巨大。
至少在龐學林的印象中,銀心人馬座A黑洞也就4000多萬倍太陽質量。
唯有仙女座大星云核心的那個黑洞,才有如此體積與質量。
但眼前這個卡岡圖雅,絕對不可能是仙女座大星云內的那個黑洞。
原因很簡單,地球上晴朗的夜晚,在光污染不嚴重的地方,我們抬頭便可以看到滿天星斗,他們大都是距離太陽系相對比較近的恒星,距離最近的是比鄰星,大約4.22光年,南門二雙星(與比鄰星為三合星系統)約4.37光年,巴納德星距離我們約6光年,天狼星距離我們約8.7光年,這樣的恒星密度也不算稀疏,然而如果和銀心位置相比的話,那就又差遠了。
如果以每立方光年的星體數量來算,太陽附近每立方光年的空間中平均只有大約0.004顆恒星,通常認為球狀星團中的恒星密度比較高,那里的恒星密度約為每立方光年2顆恒星,相當于太陽附近空間恒星密度的500倍。
但是在銀心周圍比這個密度還要高,天文學家觀測發現在銀河系最中心的長寬高各一秒差距(3.26光年)空間內分布著高達4200萬顆恒星,或者說那里的恒星密度高達每立方光年有28.9萬顆恒星,比太陽系附近的恒星密度高了7200萬倍。
這樣的恒星密度下,如果地球處于銀心附近位置的話,我們大概可以看到上百萬顆比天狼星還要亮的恒星,夜晚的亮度和有陽光照耀白天差不多。
如果是仙女座M31黑洞的話,將會更加夸張。
可眼前卻并沒有出現這樣的場景。
永夜號飛船距離卡岡圖雅至少有一百億公里以上的距離,龐學林能清晰觀察到卡岡圖雅周圍稀疏的星空,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種恒星密度。
在卡岡圖雅附近,唯一能觀測到的便是遠方一顆如同乒乓球大小的暗紅色星球以及另一顆和太陽類似的主序星。
這兩顆恒星與卡岡圖雅一起,組成了一個三星系統。
但是因為卡岡圖雅的質量太過龐大,這兩顆恒星如同普通的行星一般,圍繞著卡岡圖雅做圓周運動。
“好了,所有人都回到各自崗位上,釋放探測衛星,對我們所在的星系進行全方位探測。”
“明白!”
隨著龐學林一聲令下,飛船內所有人都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狀態,特別是“永夜”隨船攜帶的可見光望遠鏡以及射電望遠鏡,更是對卡岡圖雅以及附近的主要星系進行了大規模的觀測。
但觀測得出的結果,卻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