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瑞典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剛剛公布,中國學者龐學林和柯頓·沃克共同獲得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泰晤士報:“史上最年輕諾貝爾科學獎誕生,龐學林刷新由英國已故物理學家勞倫斯·布拉格保持年齡記錄。”
法新社:“鋰空氣電池項目獲得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中國天才少年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科學獎項獲得者。”
產經新聞:“巨龍之子再創奇跡,諾貝爾化學獎最終花落中國。”
朝鮮日報:“龐學林引領中國科技進步,遺憾龐不是韓國人……”
“……”
相比于國外媒體酸溜溜的語氣,中國媒體那就是不要錢地吹了。
騰訊新聞:“國士無雙,龐學林院士斬獲中國第二座諾貝爾科學獎獎杯,中國學術界迎來龐學林時代。”
今日頭條:“震驚!我與龐學林教授不得不說的故事,原來日常生活中的龐教授竟然是這樣的……”
新浪新聞:“二十四歲的諾獎得主,龐學林院士將為我國科技創新注入全新動力。”
觀察者:“除了頂禮膜拜,我們還能說什么呢?中國一日之內斬獲兩座諾貝爾化學獎,從某種意義上說,龐學林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標志性人物!”
鳳凰網:“全球華人的驕傲,龐學林教授必將載入史冊!”
“……”
龐學林可沒有多少時間看網上的討論和新聞。
回復完那些祝賀的電話后,他還得繼續此次香山科學會議。
計劃基本上得到與會眾人認可的情況下,下午的時候,與會的這些科學家將就龐學林所列出方案的技術路線開始展開討論。
這種討論比起上午的那種針尖對麥芒就要來的輕松多了。
不過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龐學林在解釋,與會的這些專家們在聽。
畢竟對于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除了龐學林,誰都沒有經驗。
因此,龐學林只能將整個計劃書分解開來,每一個項目都一一向眾人解釋一遍。
下午的會議一直持續到五點才結束,龐學林原以為終于可以休息的時候,結果左亦秋跑過來告訴龐學林,說央視的記者來了,希望對龐學林做一次專訪。
龐學林只好跟著左亦秋來到房間的會客室,看到了已經在會客室內等候多時的老熟人董青。
“董記者,原來是你啊,好久不見好久不見。”
“龐院士,沒想到時隔一年,我們再次相見,你已經是傳說中的諾獎大佬了。”
“哈哈,董記者說笑了。”
“……”
去年董青采訪龐學林的時候,兩人就已經比較熟悉了,因此這一次,兩人聊得很輕松。
“龐院士,這次采訪比較正式,除了晚上的《NEWS聯播》外,我們還會在稍后的《JD訪談》放出專訪的全部內容,對于我接下來要提的問題,你需要準備一下嗎?”
龐學林笑著搖了搖頭道:“不用了,直接開始吧。”
如果放在以前,龐學林說不定還會稍作準備,如今經過基因優化藥劑的改造之后,論起思維敏捷,他已經絲毫不遜色于那些真正意義上的天才,自然不會在這種情況下露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