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早有一天,錢塘實驗室、江城高等研究院、江城大學、西湖大學等,將會成為全球科研圣地。
因此,即使為了自己手下的團隊著想,龐學林也必須搞出一個可以媲美《自然》、《科學》的學術期刊來。
“龐教授,這份期刊的名字你想好了嗎?”
曹源好奇道。
龐學林笑了起來,說道:“還沒呢,你們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曹源沉吟片刻,說道:“就叫《發現》怎么樣?英文名《Discovery》……”
李長青說道:“恐怕不行。”
“為什么?”曹源不解道。
李長青道:“我記得《Discovery》這個名字,被印度的一家學術期刊給提前注冊了。”
“啊?這就有些難選了。”
《自然》、《科學》這兩個名字已經分別美國人和英國人注冊了,想要再找到一個可以囊括整個科研體系的雜志名字,還真有點麻煩。
這時,龐學林腦中靈光一閃,說道:“就叫《探索》,英文名《Research》探索,你們覺得這個名字怎么樣?”
“咦,這個不錯。”
曹源和李長青眼睛均為之一亮。
人類自蒙昧以來,所有的科學發現,均源于對自然界的探索。
《探索》這個名字與《自然》《科學》等雜志類似,將毫無疑問地囊括整個自然科學體系。
龐學林笑著說道:“那就這么定了。”
三人正說著話,龐學林的手機鈴聲突然響了起來。
龐學林微微一愣,拿出手機,來電顯示是左亦秋。
龐學林連忙按下接聽鍵,左亦秋的聲音在電話那頭響起:“龐教授,有位自稱來自麻省理工文小剛的學者過來拜訪您,他沒有經過預約,您要不要見見他?”
“文小剛?”
龐學林微微一愣,說道:“你先好好接待他,我馬上過去見他。”
李長青好奇的看著龐學林問道:“龐教授,怎么了?”
龐學林道:“文小剛來了。”
曹源和李長青對視一眼,均從對方眼中看出震驚之色。
在國內學術界,文小剛這個名字,知名度不可謂不廣。
文小剛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1981年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通過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招生考試,之后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1987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先后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2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2017年獲得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巴克利獎,同年入選“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201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八月,因為在研究量子力學如何影響多體系統方面做出了獨立貢獻,引入了原創的交叉學科技術,獲得了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頒發的狄拉克獎。
文小剛主要從事量子霍爾液體、高溫超導體、拓撲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質態,基本粒子的起源的方面的研究,在麻省理工,他和李雅達算是凝聚態物理學領域的旗幟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