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龐學林的規定,從今往后,每一期《探索》,原則上只發表一篇長篇的Article(文章),其他的只能是短篇的paper(不超過兩千字)。
比如下一期的長篇Article,已經提前預定了萬易團隊的飛刃材料。
下下期,龐學林則準備交給李長青手下的碳納米管CMOS項目組。
這樣幾篇頂級論文砸下去,足以讓《探索》成為本年度風頭最勁的期刊。
當然了,別以為錢塘實驗室以及江城高等研究院的學者想要在探索上面發表文章就很容易。
按照龐學林的要求,錢塘實驗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出的論文,至少要比S的平均水準高出一個等級,才有資格上《探索》。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錢塘實驗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的學者想要登上《探索》雜志,難度比外界學者更大。
此時,會議室內。
除了曹源之外,石毅、李長青、安德魯·懷特、楊和平、文小剛等人也一臉興奮。
他們都是探索雜志的編委,每個人都為這份全新的頂級期刊傾注了不少的心血。
這段時間,親眼看到這份注定在今后的科學史中留下深刻印記的期刊從自己的手中誕生,他們每個人有種與有榮焉的感覺。
龐學林環顧四周,笑著說道:“這段時間大家辛苦了。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希望大家能夠再接再厲。不僅在學術領域能夠更上一層樓,同時也要讓《探索》成為我們錢塘實驗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的標志性刊物。”
一旁的李長青笑著點了點頭道:“龐教授,放心吧,這段時間,大家干勁足著呢。”
這時,石毅好奇道:“對了,龐教授。一直給我們發郵件的那位莫斯到底是哪位大佬啊?他的審稿水平實在太厲害了,凡是由他推薦過來的稿子,基本上都擁有某個領域的頂級水準。而且他涉獵之廣,眼光之精準,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石毅這么一說,現場所有人都把視線聚焦到龐學林身上。
他們也同樣好奇莫斯的來歷。
這位《探索》期刊的審稿人是龐學林特約而來的,水平極高,論文中但凡有一絲細節存在問題,都會被他指出來。
而且他的審稿范圍內非常廣泛,從生物學、材料學、物理學、化學乃至數學等都有涉獵。
他們倒沒有懷疑這個人是龐學林
因為龐學林本身工作都特別忙,很少參與《探索》雜志的審稿工作,而且有幾次,龐學林在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收到了莫斯轉發過來的審稿郵件。
龐學林笑了起來,說道:“這個你們就別問了,以后你們自然會知道。”
莫斯自然就是MOSS,讓人工智能參與到《探索》的審稿工作,沒想到效果竟然出奇地好。
只要經過莫斯審核的稿子,無論是編委還是論文作者本人,都沒有任何異議。
眾人見龐學林不愿意透露絲毫口風,心中稍顯失望的同時,對這位神秘的莫斯更加好奇。
龐學林也不理會,笑著說道:“下個月我要去一趟圣彼得堡,參加世界數學家大會。所以這段時間,錢塘實驗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的工作,就麻煩大家了,幾大重點項目,動態apt技術,新型超導材料的合成,飛刃材料的工業化生產,石墨烯超級電容,碳基芯片等等,都不能有絲毫放松。”
坐在龐學林身側的徐興國笑著說道:“龐教授,放心吧,幾個項目我肯定給你盯著。”
接著,龐學林和眾人又聊了一下接下來《探索》雜志發展的問題,這才宣布散會。
接下來的時間,龐學林一邊忙碌,一邊等待著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到來。
……
國際數際數學家大會(IionalgressofMathematis),是數學家們為了數學交流,展示、研討數學的國際性會議,是國際數學界的盛會。
四年舉行一次,首屆大會1897年在瑞士蘇黎士舉行,至2018年底共舉行了二十八屆。
1900年巴黎大會之后,除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外,未曾中斷過。
它已成為高水平的全球性數學科學學術會議,出席大會的數學家的人數,最少的一次是208人,最多的一次是4000多人。
每次大會一般都邀請一批杰出數學家分別在大會上作一小時的學術報告和學科組的分組會上作45分鐘學術報告,凡是出席大會的數學家都可以申請在分組會上作10分鐘的學術報告,或將自己的論文在會上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