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推移到1940年,另一個法國人安德烈·韋伊深受數字和幾何間鴻溝的折磨。在德軍占領法國前的幾個月,韋伊因為拒服兵役而被拘禁于法國里昂外的一所監獄中。正是這段監獄中的日子讓反讓他收獲頗豐,韋伊發現了代數與幾何之間的零星線索,為我們找到代數與幾何相統一的羅塞塔石碑奠定了基礎。”
“這就涉及到了黎曼猜想,一個人盡皆知的素數分布問題。人們早就覺得這個猜想應該有對應的幾何解釋。上世紀三十年代,橢圓曲線已經得到代數證明。我們可以將素數的分布,轉化為思考曲線上到底有多少個點。韋伊證明了黎曼猜想同樣適用于解更復雜的曲線,自古希臘時代就聳立在這兩門學科之間的高墻,終于裂開了一道縫隙,韋伊的證明為代數幾何學科建立了良好的基礎,一舉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然而直到現在,黎曼猜想雖然已經在前十萬億個素數上得到了證實,但仍未出現一個嚴格的證明。戰后年代,身處環境更舒適的芝加哥大學,韋伊依然嘗試努力解決這一素數謎題,但始終沒有成功。隨后,接力棒傳到了亞歷山大?格羅滕迪克上,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重新定義了代數幾何學。”
“在一系列的學術創新之中,格羅滕迪克將一組整數稱為譜,簡記為Spec(Z)。這個不可繪制的幾何實體上的點與素數密切相關。而后我本人建立的龐氏幾何,正是基于格羅滕迪克所尋求的Spec(Z)圖形。龐氏幾何完全不同于我們熟悉的任何幾何對象,比如歐氏幾何的圓形三角形,或是笛卡爾坐標系中的拋物線橢圓。在這些平面上,一個點僅僅只是表面上的一個點,但是龐氏幾何中的點更像是從整個面的角度出發思考。它涵蓋了一個面的所有可能情況,比如在上面畫一個三角形或者橢圓,或是甚至將其卷曲起來,好像包裹在一個球上。”
“除此之外,羅伯特·朗蘭茲在他寫給安德烈·韋伊的信中,提出的數學上兩個差之千里的分支,數論和調和分析可能是相關的。這一綱領包含的思想種子萌生成了朗蘭茲綱領,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數學猜想,這一綱領有可能統一數學中三個核心學科:算術、幾何和數學分析。其中數學分析是一門范圍及其寬廣的學科,包括了我們在學校中學習的微積分。包括舒爾茨在內的全球數百位數學家,都致力于完善這門學科。”
“朗蘭茲綱領的完整版并不像黎曼猜想那樣,可能很快就能被證明出來,但這個思想寶庫中蘊含了很多驚人發現:就像費馬大定理,在提出后過了三百五十年,才在1994年被安德魯·懷爾斯教授所證明,而這只是朗蘭茲猜想中的一個特殊結果。最”
“而在最近,幾何和代數大統一研究的除了最新核心龐氏幾何理論外,剩下一個就是就是p進數,即任意給定的素數p的替代表示。從一個任意正整數創建出一個p進數,就要將這個整數表示成p進制的數,然后再反向表達。比如要把整數20表示成2進數的形式,你就先寫出20的二進制表達10100,然后再倒序來寫,就是00101。同樣的,20的3進數是202,4進數是011。
“p進數的特點也會稍有不同,其中最明顯的是數的距離問題:若兩個數之差能夠被p的多次冪整除,那么這兩個數距離就接近,冪次越高,距離越近。例如,11和36的5進數就很近,因為它們的差是52。但10和11的5進數就相隔甚遠。
“在p進數發明后的幾十年內,人們都只是將它當作數學玩具,覺得沒有什么實際用處。直至上世紀20年代,德國數學家赫爾穆特·哈賽在二手書店里的某本小冊子上看見之后,為其著迷不已。他意識到p進數指引了如何處理素數不可被其他數整除的特性,變成了解決復雜證明的一條捷徑。”
“自此以后,p進數就逐漸成為數論領域中的核心部分。懷爾斯教授在證明費馬大定理的時候,幾乎每一步都涉及了p進數的概念。”
……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整個會議室大廳安靜地針落可聞,所有人都安靜地聽龐學林的講解。
直到主持人提醒龐學林時間的時候,龐學林這才回過神來,笑著說道:“好了,一不小心就扯遠了。關于學術方面的內容,我們還是等到下午的報告會上再說吧。在這里,我再次感謝菲爾茲獎評審委員會能夠給我一個如此特別的獎項,也非常感謝那些一直站在我背后支持我的親人、愛人和朋友們。謝謝大家,我愛你們。”
隨后,龐學林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緩步下臺,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一旁的法爾廷斯好奇道:“龐,能給我看一下你的獎章嗎?”
“當然沒問題。”
龐學林微笑著將菲爾茲特別獎的獎章遞給了法爾廷斯。
法爾廷斯翻看了一會兒,將獎章重新交還給龐學林,說道:“龐,下午的報告會,你準備講龐氏幾何的相關命題?”
法爾廷斯這么一問,周圍的羅伯特·朗蘭茲,皮埃爾·德利涅等人均將目光投射到了龐學林身上。
本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將會持續九天時間,一共要舉辦超過1200場報告會一般情況下。
包括菲獎得主在內,只有20位左右的學者。能夠獲得一小時的報告會時間,不到50位學者能夠獲得45分鐘的正式報告會時間。
但這一次大會專門為龐學林破例了一次,整整一下午的時間,都將屬于龐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