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到1995年,對菊廠來說是動蕩的歲月。
每天都有新的員工進來,每天都有老的員工離去。
這個時代,華威在程控交換機行業領域只是一家普通的小公司。
當時,國內程控交換機市場被國外七國八制交換機占領。
所謂的七國八制,指的是當時中國市場上總共有八種制式的機型,分別來自七個國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國的朗訊,加拿大的北電,瑞典的愛立信,德國的西門子,比利時的BTM,以及法國的阿爾卡特。
國內只有魔都貝爾生產的S1240交換機,還是法國阿爾卡特的產品。
當時,商都通信兵工程學院鄔江興教授帶領的開發團隊率先在國內開發成功第一個程控交換機,打破了國外的壟斷,也就是后來巨龍集團生產的04機。
鄔教授因此被授予少將軍銜。
04機的成功給國內其他搞程控交換機開發的研究所,公司予極大的鼓舞和信心,紛紛加大力量開發。
在深圳就有好多家搞程控交換機的,搞得最好的是長虹公司。
長虹公司是深城市政府和長春郵電學院合辦的公司。
在華威剛剛開始搞程控交換機的時候,他們的產品就已經賣了一個億了。
可惜他們只搞了二千門的程控交換機,賺了一點錢,就忙著分利和內部斗爭了,后來就沒有再發展。
中興的交換機也比華威發展的早。
這個時候,華威在技術,資金,政府支持等各個方面都比別人落后很多。
華威程控交換機最早的開發人員來自長安郵電十所(長安大唐的前身),華威剛開始是與十所合作開發交換機,后來把來合作的人員都挖過來了。
那些十所來的人每年回去過年的時候都有一個任務,就是帶幾個十所的同事到華威來。
以后,這幾乎成了華威對外合作的模式:先合作,后吃掉你。
除了十所,華威積極地從其他相關企業挖人。
郵電部在長安舉辦一個程控交換機學習班,全國從事交換機開發的單位都派技術骨干來參加。
這就成了華威挖人的好機會,華威去的人,白天學習,晚上就到各個宿舍去招人。
后來的華威副總裁毛勝江就是在那次會議上被華威從長春電信設備廠挖過來的。
華威的歐洲區總裁徐文偉則是華為從深圳億利達公司挖過來的。
華威的另一個人才來源是和高校合作,當時合作較多的是北郵,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
通過跟高校合作,既可以拿到一些技術,又可以培養后續人才,對華威的后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而且與高校的合作一直是華為對外合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