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的時候,高校還能給華威帶來一些新的技術,比如ISDN是和北郵程時端教授合作,ATM是和長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周代琪教授合作。
但后來,華威的技術開發遠遠領先于各高校,這時,華威和高校的合作僅僅是人才的培養了。
當然,華威大批的人員還是從社會上招聘。
剛進去的時候,很多開發人員都不知道交換機是怎么回事,就邊學邊干起來。
那時華威員工每人手邊都有一本程控交換機的國內規范,因為那本書是紅皮的,于是被戲稱為“紅寶書”。
這個時候的華威,不管硬件還是軟件,開發水平都很低,干到哪算哪,最高目標就是能打通電話,交換機死機是家常便飯。
因為產品質量一般,公司現金流一直緊巴巴,最困難的時候,華威的工資只能發一半,一到公司發年終獎的時候,就有好多人辭職,在財務部門口排長隊領帳上的工資。
不過華威盡管沒錢,但也決不拖欠辭職人員的工資。
辭職員工拿到的錢比他們想象的還多,這一點對穩定人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還有一個問題是深城戶口問題。
華威是民營的小公司,不受政府重視,深城戶口名額很少,華威只有少數幾個核心人員有深圳戶口,大部分員工都要每年去辦暫住證。
深城查得又很嚴,經常有保安半夜敲門來查證件。
沒有證件的會被抓到東莞的樟木頭去,幾乎每隔一段時間,華威都會派人去派出所撈人。
而且這個時候,華威面臨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C&C08交換機遲遲出不來。
C&C08交換機在中國通信史上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是華威崛起的基石。
為了研發這款產品,任正斐甚至借了高利貸,利息高達20%~30%。
根據當事人回憶,當時任正斐就和華為的干部們說:“這次研發如果失敗了,我只有從樓上跳下去,你們還可以另謀出路。”
華威的銷售很厲害,在C&C08交換機還沒開發出來的時候,已經為第一個交換機找好了開機的地方--江南省義烏。
但交換機非常不穩定,呼損大,斷線,死機。
原本計劃五六月就準備開通的,一直拖到十月份,華威實在扛不住了,只能趕鴨子上陣,首先就是在浙江義烏完成了開通。
還好郵電系統內部對這款中國自主研發的產品還是表示了很大的期望,也給予了很大的容忍空間,并沒有過分挑剔,反而給了很多的改進意見和建議。
華威也耐心地聽從了這些建議,進行了產品改進。
1994年,C&C08交換機全面通過粵省郵電科學研究院測試鑒定,并在當年首都國際通信展上首次展出。
同年,第一個超萬門的C&C08交換機在江蘇邳州開通,11月通過省局鑒定。
1995年,C&C08交換機通過郵電部的生產定型鑒定。
也就是這一年,中央提出了“村村通”計劃,給C&C08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