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種發動機依舊是一款工質發動機,需要時不時補充氦燃料才能讓飛船保持長時間動力。
比起黑暗森林中人類所使用的無工質聚變飛船,這種發動機還要落后一個時代。
但對于現實世界的人類而言,這完全是超乎想象的黑科技。
根據系統提供的資料顯示,氦核聚變發動機,最大可以提供超過百萬噸的推力,只要燃料足夠,甚至將一艘飛船加速到亞光速。
當然,正常情況下,飛船所能加速到的最高速度相當于飛船自身所能攜帶的燃料的二分之一(理論最高值),實際最高值還要更低。
按照飛船噸位不同,正常情況下,一臺大功率核聚變發動機,可以將一艘百萬噸級飛船加速到五千公里每秒的高速。
“如果擁有這樣一艘飛船,基本上可以橫掃世界了!”
龐學林看著技術資料里提供的大致參數,不由得笑了笑。
他很清楚,想要造出這樣一艘超級飛船,前提條件便是盡快完成電磁彈射航天發射系統項目。
只有這樣,才能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將載荷送入太空,在太空中組裝出這樣一艘超級飛船來。
看完氦核聚變發動機的技術總綱,龐學林開始關注里面的技術細節。
很快,龐學林的眉頭便微微皺了起來。
因為系統提供的這份技術方案,居然是第三代核聚變技術。
事實上,核聚變技術劃分三代,一般依據燃料不同進行劃分。
第一代核聚變又被稱作氘氚核聚變。
氘和氚都是氫的同位素,但自然界中最豐富的氫的同位素氕,這種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的氫占了絕大部分。
但很可惜,氕要實現聚變非常困難,因為氕會首先聚變成氦2,需要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而質子轉變為中子的質量是增加的,還需要吸收聚變所釋放的部分能量,但氦2并不穩定,很快就會衰變成氘!
自氘核開始,聚變就開始開掛了,因為氘核中有中子,不需要再從質子經過漫長的時間轉變過來!
氚氘聚變H-2+H-3==He-4+n,聚變成氦四+一個多余的中子,而問題也從這跑出來的多余的中子中而來!
對于裂變來說,原子核受到自由中子的轟擊而產生裂變!
這個自由中子還得制造出來,但在核聚變堆中這個中子卻是一個徹頭徹尾多余的東西!
因為中子會被其他材料的原子核捕獲而發生嬗變,一種正兒八經的材料經過一段時間的中子輻射后就成了放射性材料,而且材料整個性質也會發生改變。
用于氚氘聚變抗輻照材料不但要經受住高溫,還要耐得住中子的長期轟擊,迄今為止,人類科學家依舊在尋找合格的第一壁材料而努力。
這也是核聚變能否實現商業化運行的一個重大技術難點之一。
至于第二代核聚變,則指的是氘與氦三之間的核聚變,這種核聚變反應產生的中子數量比起氚氘聚變要少一個量級,目前人類用于制造裂變和反應堆的材料就能應付這樣的中子轟擊。
至于第三代核聚變,則是指氦三與氦三之間的核聚變,氦三核聚變完全不產生中子,因此又被稱作是終極聚變。
這里,也許有人就要問了,既然氦三核聚變擁有如此多的優勢,那么干嘛不直接研究氦三核聚變啊?
這里又涉及另一個重要問題。
那就是比結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