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作用力是原子核中質子與中子節能的力量,原子核中質子與中子的數量越多,需要將其分開的能量就越大(鐵元素為峰值),元素的結合能與質子與中子數之比就是比結合能!
從氘、氚到氦元素的比結合能是節節攀升的,氘、氚只需要5K電子伏特就能實現點火,但氦3就要搞出很多。
簡單的理解就是氘氚實現核聚變相對比較容易,而氦要實現聚變所需要的能量就會高得多!
因此在那個氘氚核聚變還在天上飛的時候就奢望氦三聚變,似乎還早了一點!
前蘇聯物理學家、托卡馬克之父阿齊莫維奇曾經說過一句很黃很暴力的名言:
“當整個社會都需要的時候,聚變就會實現!”
這里面蘊含的意思就是,聚變所需要的能量等級較高,任何單一國家都不太可能撐得起這樣的資源投入,想要實現,需要全人類投共同努力,方有實現可能。
這便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合作基礎。
ITER計劃因為技術難度以及各國之間各自的小算盤一拖再拖,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一直到現在,核聚變的相關研究依然沒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像等離子體湍流控制、聚變堆抗輻照材料研發等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雖然龐學林當年在黑暗森林世界曾經主導并且推動過核聚變項目的研究,但那時候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履行面壁者的責任,以及應對三體危機上面,壓根沒多少精力花在技術細節上。
因此,雖然黑暗森林世界中人類成功開發出了聚變反應堆,但想要復制到現實世界,依舊不太可能。
反倒是這次系統給出的技術方案,實現可能性更大。
唯一有些麻煩的即使,系統給出的方案并非目前各國比較流行的磁約束聚變路線,而是使用了慣性激光約束聚變。
慣性約束聚變是利用粒子的慣性作用來約束粒子本身,從而實現核聚變反應的一種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利用驅動器提供的能量使靶丸中的核聚變燃料(氘、氚)形成等離子體,在這些等離子體粒子由于自身慣性作用還來不及向四周飛散的極短時間內,通過向心爆聚被壓縮到高溫、高密度狀態,從而發生核聚變反應。
由于這種核聚變是依靠等離子體粒子自身的慣性約束作用而實現的,因而稱為慣性約束聚變。
但激光聚變也存在很多難題,高能激光就不必說了,激光聚變最大的問題就是通過等離子體來實現可控聚變要求密度,溫度,有效放電時間三者乘積足夠大。
這三者乘積便作為一個指標,來衡量聚變研究的進展。
托卡馬克磁約束聚變的三乘積比激光聚變要大很多。
這就是為什么包括中國在內,絕大多數國家都將精力放在了磁約束聚變上面的原因。
而系統給出的技術方案中,因為氦三聚變的比結合能較高,因此直接采用激光進行點火。
龐學林的注意力漸漸被電腦中的技術方案所吸引,很快便沉迷了進去。
這一看,便不知時間流逝。
也不知過了多久,天邊晨光熹微,紅霞滿天。
不知不覺,天已大亮。
“阿林,阿林!”
龐學林一個激靈,從沉思中醒來,臥室內,齊昕支起身子,正揉眼呼喚自己。
龐學林的眼睛閃閃發光,數小時的研究,碩果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