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控制中心大廳內,921火箭發射總指揮王宇,921火箭總設計師劉雪松,主抓921芯級和氫氧發動機的航天六院11所技術主管副所長劉勇,研制液氧煤油發動機的航天六院西安11所所長吳春民,承擔發動機地面試車和提供液氫燃料的航天101所李永華,研制地面安全遙控系統的中電科54所航天專業部高俊龍等一群大牛正在緊張地討論。
龐學林和陶永昌則站在一旁聽著。
一般情況下,如果發動機預冷失敗,箭體超溫,對于這種采用液氧煤油和液氫液氧發動機作為動力的低溫火箭而言,是根本不允許執行發射任務的。
而低溫火箭燃料加注后有效發射時間只有二十四小時,再考慮到發射窗口的因素,留給眾人探討的時間非常有限。
發射總指揮王宇道:“衛星那邊剛剛發來消息,本次發射窗口為17:30到19:00,最晚可以推遲到19:30。現在是16:40,考慮到發射前預留一小時進行發射相關準備工作,我們現在差不多還有一小時的時間來解決問題。老吳,煤油機還有上面的循環預冷系統是你們所做的,你跟大家說說前方傳回的情況吧。”
吳春民點了點頭,說道:“前方傳感器傳回的數據顯示,循環預冷2.5小時以后,循環預冷總耗液量但泵殼溫度比我們預期的還要高出15K,這很不正常。泵殼溫度是衡量預冷效果的一個重要參數,我們通常把泵殼溫度低于某一規定值作為預冷好的標志,并以此作為發動機的啟動條件。這次芯級發動機我們使用了改進版的YF100K,采用的是自然對流循環預冷模式。這種模式主要就是在發動機主閥前引出一段管路,接入貯箱,我們稱這段管路為回流管。預冷開始,推進劑從貯箱流入輸送管路,經過泵前閥、泵腔,進入回流管,然后由回流管流經回流閥,回到貯箱。”
吳春民頓了頓,繼續道:“在該系統中,我們沒有外加驅動裝置,流動僅由回流管與輸送管內推進劑的密度差所驅動,所以稱此為自然對流循環預冷。產生密度差的原因是由于推進劑的低溫特性,環境空氣形成一個相對的高溫熱源,推進劑進入管路后受熱汽化,密度變小,從而產生回流。為了增強回流管與輸送管路內推進劑的密度差,使循環順利進行,保證對泵的充分預冷,通常在自然循環預冷中加入一段引射。從回流管路上接入引射管,以氦氣作為引射氣源,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短時間的氦氣引射,增強循環。”
“老吳,那有什么解決方案嗎?”
劉雪松道。
吳春民道:“我建議組織一級氦配氣臺操作手返回操作崗位,接通D7吹除,進行半小時左右的氦氣引射,增強循環,看看能不能把泵殼溫度降下來。”
王宇環顧四周:“大家都沒什么意見吧?”
眾人均搖了搖頭。
王宇道:“行,那先按老吳的方法進行操作,另外命令搶險人員就位,如果預冷還是沒能成功,陣地開始進行終止發射流程的準備工作。”
“是。”
王宇的命令很快下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