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生物樣品的含水問題。
水在真空中會很快蒸發掉,而生物樣品必須始終保持在水環境里,不能脫水。要保證水在真空中不蒸發,就需要把樣品冷凍起來。
然而水一旦結冰,冰晶就會把生物樣品破壞掉。
至此,一連串的輻照損傷和樣品冷凍的問題便成為生物電子顯微鏡技術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
這些問題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被初步解決,從而奠定了冷凍電子顯微學技術的基礎。
2017年的3位諾貝爾獎得主正是因為解決了這些技術難題而獲獎。
三位獲獎者的獲獎原因基本體現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幾個主要發展方向,JacquesDubochet教授實現了冷凍生物樣品的制備技術,JoachimFrank教授奠定了三維重構計算技術的基礎,RichardHenderson教授證明了原子分辨率的可獲得性。
然而,冷凍電鏡同樣也存在許許多多的缺點,比如三維重構算法的精確性問題。
就算成功獲得冷凍電鏡畫面,二維結構如何還原成精細的三維結構,也是個問題。
此外還有信號分辨率,圖像襯度等種種問題,比如幾百千道爾頓分子量的中小生物分子獲得的原子分辨率的三維重構精準度就遠遠比不上大分子的三維重構。
而動態APT技術的出現,堪稱直接將分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推進到原子生物學的層面。
由于其動態記錄的效應,甚至可以記錄下生物大分子內每個原子的運動情況。
這樣一來,科學家們有望從原子層面徹底揭露生命活動的基本原理。
眾人散去以后,龐學林便跟著石毅他們去了趟錢塘實驗室生物醫學研究中心。
石毅則一遍向龐學林介紹動態APT設備研發的大概情況。
目前動態APT設備的研發已經完成,目前正在進行各種測試。
比如樣品封裝、算法還原、圖像分析技術等等。
動態APT設備很大,整體結構比起龐學林在生化危機世界中見到的也要粗糙不少,但基本功能都已經完備。
龐學林的到來,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楊和平與安德森·懷特也熱情地迎了上來,向龐學林介紹這項成果。
包括那些普通的研究者在內,他們看向這個設備的時候,一個個仿佛是在看自己的孩子。
龐學林倒顯得波瀾不驚,這套設備對其他人很新奇,但是在他眼中,還比不上他在生化危機世界里所用的那套動態APT設備。
當然,這這個世界,足以引發生物學界的震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