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學林也不擔心自己的謊言被戳破。
地電流和地磁場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地電流是地磁場產生的主要原因。
地球內部的地核中存在鐵鎳核心,這層液態物質即可流動,又可導電,被稱為導電流體。
由于地球自轉,導電流體發生運動。
如果起初在地核內有非常微弱的磁場,就會在導電流體中激發電流,經過非常復雜的相似于自激發電機的機制,磁場和電流的相互作用達到一定的穩定性,形成地電流和穩定的地磁場。
地電流猶如大地血脈,它的存在和運動很早就被人們發現。
甚至很多科學家意識到,地電流與地震存在著不小的關系。
比如地震就是地殼運動,那地殼運動就正好等同于導體(大地)在磁場(地磁)中運動。
這是類似發電機有電的原理。
發現地震也會產生異常的地電流,要歸功于Varley,他對1871年3月17日加拿大地震的觀測,才確認了這一現象。
后來,日本對1923年的關東地震和1949年的鳥取地震都取得了地電流異常的震例。
我國是在1966年邢臺地震之后起步的。
地電場的觀測簡單易行,成本低廉。
在地下相距幾十米到百米遠的地方,埋放兩個鉛板,再用導線分別連接到電流表(毫安表)或電壓表(毫伏表)的兩端,就能從表頭上觀察到指針的日變化、年變化特征,這種方法是不需外加任何人工電源的。
20世紀60~70年代我國的許多廠礦、學校和農村都開展過地電觀測,是群測群防的重要手段之一,老百姓給了它“土地電”的美稱。
但是土地電異常卻存在著真假難辨的難題。
造成這些異常的最主要的因素是金屬電極的化學電位極其不穩定,加之自然電場的復雜變化,使微小的地震信息湮沒其中。
在技術水平有限的客觀條件下,中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決定暫時淘汰土地電方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電阻率的觀測上,這是一種外加人工電源的地電方法:先用人工電源把變化不定的天然地電場抵消成零,使測量數據得以穩定,再改測地下介質的電性參數——電阻率,這種技術在工程勘探的應用是相當成功的。
但是在地震預報上面,依舊沒能起到多大作用。
直到這個時代,人類對于地電流的認知還非常淺薄。
比如落日工程,雖然測量了地電流的相關參數,但做分析的時候,壓根就沒有想到地電流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做的不錯,你先下去吧。”
沉默了許久之后,沈淵才再次出聲道。
龐學林點點頭,問道:“對了,老師,落日六號……現在怎么樣了?”
“燒熔發動機與主艙結合部斷裂,地層飛船的燒熔發動機用超高溫射流為飛船切開航行方向的物質,沒有它,只剩下一臺推進發動機的落日六號在地層中是寸步難行。而且構成飛船的中子材料密度大于地核密度,液態鐵鎳對飛船產生的浮力小于它的自重,現在落日六號正在向地心沉下去。預計在接下來的幾天內進入地心!”
龐學林張了張嘴,想要說些什么,最終還是什么都沒說,轉身離開了指揮控制中心。
沈淵看著自己這位弟子的背影,微微皺了皺眉。
不知為什么,他總覺得自己這位弟子,和以前不太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