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學林的語氣不疾不徐,會議室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個年輕人的身上。
除了沈淵,剩下幾人都是國內物理學領域泰斗級人物。
喬安華自然不用說,中科院院士,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研究,地球同步軌道對撞機(GeosynchronousOrbitCollider)國際合作項目中方負責人。
季青青,中科院院士,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學家,主要從事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高能實驗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對標準模型中弱電對稱破缺給出了滿意的解釋,雖然他的理論還沒得到證明,但已經為他在國際物理學界贏得了廣泛的贊譽,有很多物理學家基于他的理論試圖對標準模型進行進一步完善。
劉旭,圈量子引力研究的重要開拓者,他在自旋結網圈(與自旋泡沫)非微擾量子引力的研究中曾引發了國際上廣泛的關注。
曹廣云,除了中科院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主任的身份外,他還領導團隊成功確定了中微子振蕩中,(Δm21)^2與(Δm32)^2之間的大小關系,使得中微子振蕩的研究,只剩下了一個理論上的CP破壞相角δCP需要測量。
過去三個月,龐學林在分析中微子輻射觀測衛星陣列的同時,喬安華也沒閑著,他將龐學林的理論計算論文以及惰性中微子的猜想發給了圈內諸多重量級學者,詢問他們的意見和想法。
龐學林的猜想在物理學界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當然,最終結果,還得看龐學林能不能從宇宙中微子背景輻射觀測衛星陣列的數據中,得到對他有利的證據。
這也是今天這些大佬出席這場報告會的原因。
他們很清楚,一旦龐學林的理論得到證實,那么人類在中微子以及暗物質領域的研究將向前跨越一大步。
而中國物理學界,將會再次迎來一尊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杯!
……
“現有的對中微子質量的最精密測量來自大尺度結構巡天。光子與等離子體緊密耦合在一起,形成重子-光子流體,而中微子、冷暗物質粒子等相互作用微弱的粒子則可以在其中自由穿行。不過,冷暗物質粒子的運動速度幾乎完全可以忽略,因此主要起的是提供引力勢的作用,而中微子在這一時期仍具有非常高的運動速度,主要展現出擴散性,這導致在以下的小尺度上的功率譜壓低,其程度為利用這一效應,如果能夠精確測量功率譜的形狀,并結合CMB觀測,可以對中微子質量進行限制。通常,可觀測效應主要依賴中微子的總質量Σmν,但當Σmν較小時,嚴格地說與單個中微子的質量也有關。”
“這里的一個問題是,宇宙中大部分密度漲落來自無法直接觀測的暗物質。我們沒有辦法直接測量物質密度功率譜,而只能通過示蹤物(例如星系或星系際介質)推測密度功率譜。現代的大尺度結構理論認為,星系及其所處的暗物質暈是在物質密度較高處形成的,其分布的相對密度在較大尺度上正比于物質的相對密度,即δg=bδ,這里是星系密度,ρ是物質密度,b稱為偏袒因子,在較大的尺度上,對于性質相近的星系,b是一個常數。這樣,星系數密度功率譜為Pgg(k)=b2P(k)。這個假設在理論上是合理的,也得到了一些觀測的證實——各種不同類型星系的功率譜雖然偏袒因子各不相同,但功率譜都有大致相同的形狀。另一個問題是,在與中微子質量測量有關的小尺度上,密度漲落已經歷了一定程度的非線性演化,因此在用觀測進行精密限制時,需要比較觀測數據與不同模型參數的數值模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