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初秋的上午,秋高氣爽。
七月三日的上午,韋州城正中心的游擊將軍府中,保國公朱暉和總督史琳召集軍中將校商議軍情。
甘肅鎮、榆林鎮(延綏)的總兵、巡撫、鎮守太監以及陜西巡撫這些高級官員因距離較遠,未趕到韋州。倒是寧夏鎮的總兵、巡撫、鎮守太監趕來。
再加上史琳麾下的固原鎮總兵,保國公朱暉帶來的都督、監軍們參與此次軍議。
張昭作為新軍衛指揮使,雖然只是正三品的武將,但他相當于單獨成軍,亦在會議中敬陪末席。
但又因為他的新軍衛斬首兩千余,堪稱國朝自正統年間以來的大勝!軍中的將校們都是頗為好奇的打量他。像寧夏鎮的郭總兵還和張昭聊了幾句。
游擊將軍府的大堂中,監軍苗逵、保國公朱暉、三邊總督史琳坐在上首。諸將、文臣、監軍們各自坐在木椅中。略顯擁擠。
保國公朱暉身材高大,長須飄飄,道:“今日請諸位前來,是要商議接下來和套虜的作戰方略。在此之前,本官還要處理一件事。張昭,本官當日給你的命令是打通和寧夏鎮的聯系,你報給本官的計劃也是從小鹽池去往靈州,為何更改作戰計劃到南下靈州。”
這次軍議的議題一幫高級軍官們心里都有數。朝廷派四萬大軍來西北增援。不可能剛來就立即回去。而且,也不可能四萬大軍坐守固原鎮。勢必要“搜套”。
現在要商議的就是怎么來執行。
“搜套”這個戰術有兵力上的限制。不可能把四萬大軍都帶著進河套。那樣后勤壓力太大。歷年“搜套”的兵力基本都在一萬余人左右,而且騎兵居多。
弘治十一年,威寧伯王越兵分四路“搜套”。南路、北路、中路各兩千人。威寧伯自率三千人居中接應。最終斬首百余級,取得賀蘭山大捷。
但是誰都沒想到在開始商議之前,大將軍、保國公朱暉率先向取得戰功的新軍衛發難。
所有人都看向張昭。不少人的目光意味深長。昨日監軍苗逵和新軍衛溝通要他們“勻”點韃靼首級給團營,結果卻被新軍衛斷然拒絕。
張昭心里微微不爽。朱暉這擺明是找茬讓他不痛快。站起來道:“我部攻占小鹽池城后,救出近三千百姓。這種情況根本無法北上,只能南下尋求府縣安置百姓。”
朱暉官威很重,冷哼一聲,“那你可遣使向本官稟報?”
張昭冷著臉,沒再說話。這件事程序或許有點問題。正常的程序應該是張昭派信使和朱暉取得聯系后,征得其同意再改變作戰計劃,南下韋州。
但是,近三千百姓,新軍衛哪里有那么多糧食?多吃一頓都夠嗆。張昭當然是直接南下,同時派信使告知主帥朱暉。
軍事上有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勝利者不需要指責!
他倒想要看看朱暉的目的是什么。更別說他手里還有臨行前找弘治皇帝要的密旨。
朱暉訓完張昭,順勢道:“此事等回京后,本官定會上奏天子。如今的搜套行動,你的新軍衛就不要參加,駐守在韋州吧。”
苗逵插一句,嗓子有點尖銳,道:“不然在搜套時,新軍衛再次擅自改變作戰計劃,咱們大軍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