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手法,叫做“溫水煮青蛙”。
張昭現在用的就是這個手段。他和王承裕兩人要是強行搞全國廢除衛所,反彈的壓力可想而知。而且,絕對會出問題。
因為,中國地域之大,民情之復雜,絕對不能一言而概之。所以,我們的發言人會懟那些西方國家,你一個幾千萬人口的國家,對我們十幾億人口的治理指手畫腳,誰給你的自信?
人口多寡,地理面積,這是治理中很重要的因素。有一句話叫做:量變引起質變。
而看不到這一點,治理一國就會出現問題。
其實,明朝歷史上有一個猛人干過強行推進的事。張居正!
張閣老當年在福建試行一條鞭法后,立即就在全國推廣。再加一個考成法,硬是將他的改革推行下去,為明王朝續命五十年。青史留名,后世景仰。
但是,張昭這會兒可沒有張相公那么牛逼:吾非相,乃攝也。他和王承裕只打算再搞一搞試點,沒想一口吃成個胖子。
徐光祚是聰明人,王承裕的觀點一拋出來,他就知道輿論會反轉。這事說到底還是武勛集團內部的事。只要張昭不激進,不瞎搞,文臣們肯定想試試。
呂紀先同樣是聰明人,所以他現在很頭疼,想了一會,道:“御前也未必是李閣老一人說了算。咱們也組織人寫文章。”
朱鳳不看好這個辦法,道:“那有什么用?你沒看這報紙后面寫的,三天一期,歡迎投稿。下一期的截止時間是四月四日下午六點。文章寫出來,哪里有地方刊印呢?”
朱鳳的心情有點復雜。其實,如果張昭沒有在西北立功,就算成國公府和他有些齷蹉,隨著時間的推移,總可以化解的。都在軍隊中混飯吃,抬頭不見低頭見。
而且,他爹成國公朱能很有可能會在張懋后接管五軍都督府的權力。
然而,張昭一飛沖天,因軍功被封新秦伯,而且很大的概率是弘治、正德兩朝帶兵的大將首選。
這個心結就變得麻煩了。
所以,成國公府的想法是,暗中將張昭打壓下去。但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他是絕對不會當出頭鳥。
朱鳳這是明顯感覺要失敗,心里憋著一口氣,提不起勁來。
呂紀先將報紙拍在圓桌上,厲聲道:“就在真理報上發。他要是敢不刊登。本官就彈劾他阻塞言路。總要叫天子收回成命。另外,還請世子盡快組建報社。”
徐光祚點點頭。他看得出這事的重要性。定國公府作為上公,自永樂朝之后就非常弱勢。他想要重振家門。
…
…
正午時分,和閣臣們商議了半天政務的弘治皇帝起身活動手腳,準備吃午飯。
四月初二,天空晴朗的如同一張藍紙,幾片薄薄的白云緩緩的浮游著。
弘治皇帝在窗口眺望著天空片刻,忽而開口問道:“蕭敬,張昭搞出來的報紙呢,拿來給朕瞧瞧。”
蕭敬背微微弓著,侍立在暖閣中,從小太監手里接過報紙,走到窗邊,雙手奉給弘治皇帝,介紹道:“張昭一共印了300份,宮里皇爺這里,小爺那里都有送。內廷衙門亦都送到。外廷的官衙,他也都派人免費送過去。其余的,都是拿來賣。兩文錢一張,早朝剛散就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