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張昭的奏章抵達京師后動靜很大。
不管朝堂上的輿論,還是報紙上的輿論,大明京師沒有人把建州女真蘇護部的叛亂視為心腹大患。
這怎么可能呢?
此時坐鎮遼東的可是大明第一名將:新秦伯張昭。而且,他麾下帶著新軍營三個團。
別說建州女真蘇護部叛亂,整個建州女真、外加海西女真叛亂,也就那么回事。
實力更強的朵顏三衛都被新秦伯打得落花流水啊!這是實打實的戰功,人人心中有底。
當然,不怕歸不怕。反響、議論都還是有的。畢竟,張昭拖延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出兵。這里面有沒有什么內幕?
自弘治皇帝聽從張昭的建議后,大明朝的軍事行動只有少數人知道。這包括英國公張懋、兵部尚書、當值的兵科給事中。還有,就是御前會議成員有知情權。
其余人等一概不知。報紙上更別想抄錄奏章。只能憑空發揮。
弘治皇帝于第二日特意召開一次御前會議商議此事。
御前會議目前固定是在養心殿召開。各種配套的設施、建筑都慢慢的齊全。
隨著凈鞭三響,弘治皇帝從養心殿后進來,三名閣臣,九卿、五軍都督們起身向弘治皇帝行禮。
“臣等參見陛下。”
“眾卿免禮。”弘治皇帝高居于御座上,溫和的點頭。他最近氣色略微有些好轉。去掉令人望而生畏的早朝,和繁重的政務,他的身體開始慢慢的回復。畢竟才三十四歲啊。正在壯年時。
但是,好轉的有限。他和張皇后夫妻感情深厚。這時間空下來,有些事情的次數未免頻繁了些。
照例是首輔劉健主持會議。劉老大人把情況說了一遍,道:“張昭彈劾新任的遼東總兵郭令,諸公以為如何?”
有時候,彈劾的理由,在大人物們眼中其實并不重要。
當然,這是因為張昭的理由找的非常好:郭令御下不嚴,造成流放者死亡四十余(能力不足),疑似和關外叛亂有關(不清白),所以請求將他免職。
張昭這個理由找得不好,劉老首輔這會可不會這樣問。他會直接批評張昭在瞎來,予以拒絕。
謝遷儀表出眾,一聲緋袍,“捧場”道:“張昭未免太目無朝廷。朝廷才作出讓郭令出任遼東總兵多久?他這就彈劾?”
謝閣老一句話,引起眾人無限的遐想。
所謂“朝廷”,在弘治皇帝屢次召開御前會議之后,就是指的在座的諸位。
調原遼東總兵、定西候蔣驥出任大寧總兵是他們這些人共同作出的決定啊。張昭現在去遼東才不到四個月,就準備搞事,推翻這個決定。
這有點囂張吧?
不得不說,謝閣老的水平確實高,總是能找到非常合適的角度去說服人。
謝公尤侃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