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韓湛便匆忙率領大軍朝館陶出發了。由于開拔的時間提前了,大軍所需的糧草和強弩兵所需的弩箭,還不曾準備完畢,因此韓湛留下夏侯蘭負責后勤,一旦物資準備完畢,便立即送完館陶城。
郭嘉好奇地問韓湛:“主公,你不是說兩日后出發,為何卻走得如此匆忙?”
韓湛自然不會告訴郭嘉,說自己是為了躲避梨花,才臨時改變主意,讓大軍出發的。而是擺出一個心急如焚的樣子說道:“奉孝,本侯后來仔細地想了想,袁賊有十萬之眾,而高校尉只有五千兵馬,要想擋住他們,力有不逮。就算加上了黃漢升的三千騎兵,我們在兵力方面依舊處于劣勢。”
善于察言觀色的郭嘉,一下就看出韓湛沒有說實話,因為就算把這里的人都算上,實力也遠遠不如袁紹。不過他沒有立即拆穿韓湛,而是反問道:“主公,要是我們在館陶擋不住袁紹,又該怎么辦?要知道,他不光可以調集魏郡的兵馬,同時還能調動渤海郡、陽平郡、平原郡的兵馬。就算我們消滅了他們這十萬兵馬,他很快又能召集十萬或更多的兵馬來攻打我們。而我們呢,總共只有三萬多兵馬,如今半數都隨您去增援館陶,是損失一個少一個,根本的得不到什么補充,前景堪憂啊!”
郭嘉的一番話,頓時把韓湛嚇出了一身冷汗。他以為和公孫瓚聯手,將袁紹從界橋趕走,大半個冀州就落入自己的掌握之中,如今才發現自己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袁紹畢竟有著四世三公的光環護身,就算遭到慘敗,卻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隨時都有卷土重來的能力。
見韓湛一臉凝重的表情,郭嘉連忙又說:“雖說我軍兵馬少,但要想做到全身而退,倒也并非沒有可能。”
韓湛知道郭嘉足智多謀,既然他這么說,那必然是想到了絕妙的應對措施,便沖他拱拱手,態度恭謹的說:“本侯愿聞其詳!”
“派人前去與袁紹談判,交還被俘的袁譚、袁熙以及淳于瓊。”郭嘉望著韓湛說道:“想必這么一來,袁紹必然同意和我們畫地而治,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休養生機,增強自己的實力。”
韓湛心里暗想:郭嘉所提的建議,可以讓自己和袁紹之間的關系相對緩和,但自己要想占領鄴城的計劃就會落空。一旦無法取得鄴城,必然會影響到自己掌控北境四周,挾天子以令天下的計劃。因此他在沉思良久后,搖搖頭說:“奉孝,別看到袁紹能調動四郡兵馬,不過由于公孫瓚占據了界橋,袁紹和渤海郡根本無法互通消息,這支兵馬可以忽略不計。至于平原郡和陽平郡兩處的兵馬,并未真心歸附于他,如果本侯派人去游說的話,沒準還能成為我們的助力。”
他說到這里,停頓了片刻,忽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奉孝,家父當初只身逃出冀州,什么地方都不去,而偏偏去了陳留。你說說,他是否有依靠這兩郡兵馬,驅逐袁紹的想法啊?”
郭嘉面露驚訝之色,他是被韓湛的異想天開驚呆了。他思索了一會兒后,緩緩地點頭說道:“主公所言極是,當初韓府君只身去了陳留,的確有可能是為了這兩郡的兵馬。”
“奉孝,”韓湛正色說道:“要想成大事者,便需要冒大風險。我打算派人去聯絡這兩郡太守,希望他們能出兵相助,不知奉孝怎么看?”
郭嘉凝神看著韓湛,只覺得他此刻忽然變得信心滿滿,不由也受到了影響。他咬咬牙,決定豁出去了:“既然主公有此打算,嘉要修書兩封,派人快馬送予兩位太守,懇請他們出手相助。”
兩人剛討論完派人聯絡平原和陽平兩郡太守一事,趙云就策馬過來,與韓湛并轡而行,嘴里問道:“二弟,我們只有一萬多人,要打敗袁紹的十萬之眾,能行嗎?”
“大哥,你難道忘記昨日議事廳上所說的話,袁軍雖眾,但勇猛不如我軍。在兩軍對陣之時,我軍將士定能以一當十。”韓湛說完這番話后,忽然將話題一轉,問趙云:“大哥,如果我們要招募新兵,你覺得什么兵種最好?”
“這還用說么,當然是騎兵了。”趙云毫不遲疑地說:“北地的馬匹容易補充,訓練騎兵異常方便。而且在戰場之上,一千騎兵足以打垮五千步卒。”
“騎兵成軍不易,我們只需有五千騎兵足矣。”韓湛若有所思地說道:“我覺得首先應該擴充強弩兵和長槍兵。”
擴充強弩兵,不管是趙云還是郭嘉,都非常贊同,大家都知道,袁紹和公孫瓚在界橋大戰時,麹義就靠一千強弩兵,打敗了公孫瓚的數萬騎兵。如果自己有了上萬強弩兵,打敗十萬袁軍簡直不在話下。
不過對于韓湛要擴充長槍兵,趙云不禁皺著眉頭說:“二弟,長槍兵的戰斗力,遠遠比不上刀盾手,是戰場上消耗最多的兵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