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也認為值此關鍵時刻,能快速平定方臘之人非童貫莫屬,能快速平定方臘的軍隊非西軍莫屬,遂任命童貫為江、淮、荊、浙等路宣撫使,率領即將聚集起來的西軍去平定方臘義軍,同時,趙佶又命令地方政府試著招安方臘。
王黼、梁師成雖然認同童貫的能力,但卻不想童貫獨攬兵權、專美于軍事,于是由王黼出面聯合高俅推薦譚稹任兩浙路制置使。
中央禁軍序列的譚稹出戰,當然不可能去統領西軍——趙佶對收復燕云還抱有希望,因此想要快點平定方臘,所以,他讓高俅調動五萬中央禁軍給譚稹,與童貫所率領的十萬西軍,兵分兩路南下剿滅方臘義軍,準備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消滅方臘義軍。
對此,童貫沒有意見,因為要收復燕云的緣故,足數的十萬西軍的大部分已經聚集在大名府了,沒到的,下令催一催,有它個五七十日,也一定能到大名府。
相反,近在咫尺的高俅和譚稹卻犯了愁。
五萬!
還得是禁軍!
而且,一直以來出兵的規矩都是,出動五萬禁軍,就得派十萬廂兵充當民夫押運糧草物資!
如此,就是十五萬大軍!
讓他們去哪攢這五萬大軍?
將兵法實施了之后,中央禁軍,即畿輔地區(開封,京東路,京西路),共三十七將,總兵力共三十萬(禁軍十萬,廂軍二十萬)——開封三萬五千禁軍、七萬廂軍,京東路四萬五千禁軍、九萬廂軍,京西路兩萬禁軍、四萬廂軍。
廂軍暫且不去說它,先只說禁軍。
自國初以來,殿前侍衛馬步司三衙禁旅,就從來沒有低于十萬的時候。
直到趙佶登基任命高俅為殿前都指揮使。
憑借著多年的苦心經營,高俅硬是將十萬中央禁軍經營得只剩一半了,也就是只剩五萬多一些——到了靖康年,更是只剩三萬左右,不過其中也有先后打了平方臘和收復燕云之戰損失了不少的緣故。
五萬多中央禁軍總不可能全都調給譚稹吧?如果真是那樣,那皇帝和東京汴梁城誰去保護,艮岳誰去修建,他們這些達官貴胄的豪宅誰去修建?
不得已之下,高俅和譚稹只能將畿輔地區的正將全都召集到一起,商量各家能出多少兵力。
一頓威逼利誘了之后,各家一共才湊出來了三萬禁軍,這里面還有蔡仍貢獻的七千五百人馬。
沒有辦法之下,高俅和譚稹只能又讓兩萬廂軍打著禁軍的名義充數,至于民夫不夠,高俅不愧為踢球高手,一腳就將球踢給了各個地方政府。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高俅總算是又一次有驚無險的渡過了一關。
剩下的事,高俅全都交給譚稹了。
譚稹通過綜合考慮,任命他的親信劉鎮為都統制,又任命蔡仍率領本部金吾軍為選鋒軍。
譚稹這也是無奈之選——除了蔡仍勉強能湊出一廂人馬,其余諸軍根本就湊不出來,而且,不僅湊不出來,中軍和后軍還是由廂軍冒充的。
再加上童貫功高資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