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守忠率軍來到石嶺關,果然敗而獻之。
冀景聞聽耿守忠叛變投敵,不敢回到太原,于是逃到了汾州。
石嶺關作為太原以北最后一道天然屏障與重要關口,就這樣輕易丟失了。
忻州、石嶺關聞風皆叛,于是,金軍如入無人之境,直至太原。
完顏宗翰知道宋軍的戰斗力比較差,但真沒想到竟如此不堪一擊。
從此,完顏宗翰逐漸萌生了顛覆宋朝政權的想法。
而在入侵之初,不論是完顏宗翰,還是完顏宗望,都沒有兩路大軍會師東京滅亡宋朝的戰略計劃。
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的最終作戰目標只是占領燕山地區與河東之地,他們打出的旗號也只不過就是以大河(黃河)為界,劃河而治。
……
完顏宗翰率西路金軍入侵大宋河東地區之后,朔、武、代州的漢兒們紛紛開城投降,致使西路金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
不過——
宋朝其實也有仗節死難之臣。
而李翼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李翼是麟州新秦(后世陜西神木北)人,與楊家將楊業是同鄉,他此時擔任武義郎奏差代州西路都巡檢使。
完顏宗翰占領代州后,派遣降將李嗣本前往代州諸縣進行招降。
李嗣本安排部將臧份到崞縣(后世山西省原平市)勸降。
崞縣歷來為兵家所必爭,有“三晉鎖鑰”之稱。
此時,李翼正在崞縣。
臧份騎馬來到崞縣城門外,向李翼喊話勸降。
李翼站在城樓上厲聲叱罵李嗣本,并突然抽箭射擊臧份,隨即一箭射中臧份的坐騎,嚇得臧份趕緊逃跑。
李翼對將官折可與等人說:“吾將與公同守此城,當盡忠節以報國家。”
當時,朔州守將孫翊,南逃后逃到了陽武寨,與將官折仲安一塊屯駐在陽武寨。
陽武寨與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等兵寨,均在代縣,楊業當年修建這些兵寨的目的,是為了防守契丹。
代州失陷后,李翼與孫翊、折仲安暗中經常有文字往來,李翼建議他們出兵把守住石嶺關,因為石嶺關乃太原之襟喉,天險崇峻,如果能堅守石嶺關十余日,則太原城可以聚糧守衛,以待四方援軍,即使金軍屯兵于太原城之下,因為有石嶺關在,金軍也不敢長驅南侵。
孫翊與折仲安深以為然,他們給李翼寫了一封蠟丸密信,希望李翼能來陽武寨,三人合兵一處,然后去守石嶺關抵御金人入侵。
李翼把這個計劃告訴折可與,折可與也很贊成,于是他們打算分兵突圍出城,然后直趨石嶺關。
崞縣城里的居民百姓聞聽李翼要帶兵離開,嚎啕大哭,攔路設卡,不讓李翼離開。
李翼見狀,不忍心棄城而去,遂決定守城以待援。
當時,折可與的弟弟折可存、將官路志行、知縣李聳、縣丞王唐臣、監押張洪輔、縣尉劉子英、監酒閻誠、義勝軍統領崔忠等人,都被包圍在崞縣城里。
這些人當中,唯獨崔忠是后來歸順朝廷的燕人(即漢兒),但眾人對他并不懷疑,仍讓他率領由漢兒組成的義勝軍。
不久,李翼聽說太原知府張孝純派遣歸朝官耿守忠去把守石嶺關,他仰天長嘆說:“耿守忠這樣的人,怎么能夠托以大事呢?國家大勢去矣!”
見援兵久久不至,李翼便對知縣李聳等人說:“崔忠是個漢兒,這種人貪利茍生,豈有忠節?可與將軍與他共守城池,萬一發生內變,不但上誤國家,我們也將跟著遭受禍患,不如先將他誅殺?”
折可與贊同李翼的建議,可其他人卻默然不語。
過了一會兒,知縣李聳建議說:“崔忠這人平時頗有忠義,可將防守石嶺關之利害關系,與他周密謀劃一番,以此試探一下他的態度。”
李翼對崔忠總有些懷疑,因此他說:“我若告知他,他肯聽從我的安排嗎?”
李翼于是和折可與一起找到崔忠,讓他領兵去往石嶺關。
崔忠果然不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