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羅馬帝國是962年建立的,是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
出于政治影響,羅馬教廷承認神圣羅馬帝國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后來,東羅馬帝國也承認了它的這一地位。
實際上,兩個羅馬帝國共同存在了五百年。
神圣羅馬帝國的疆域圖以德意志地區為核心,大致相當于二十一世紀的德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瑞士、盧森堡和列支敦士登全境,丹麥、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大部,法國東部、波蘭西部和意大利北部。
神圣羅馬帝國是中世紀歐洲擁有帝號的大國,原本最有希望像東方的大秦帝國一樣,完成統一大業,但他們沒有。
錯失這一良機的原因,全賴皇帝查理四世。
1356年的時候,糾結帝國國運的查理四世想到了一個自認為絕妙的皇位繼承法,于是頒布金璽詔書,確認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須由七大選帝侯推選。
皇帝由貴族開會選舉產出,這想法是真牛逼!
七大選帝侯,也就是七個人,三個是教會大主教,四個世俗封建主,分別為薩克森公爵、萊茵行宮伯爵)、勃蘭登堡藩侯、波西米亞(捷克)國王。
這七大選帝侯權力極大,選帝侯在其領地內政治獨立,擁有司法(獨立的、不準臣民上訴的最高司法裁判權)、鑄幣、采礦、征稅等國家主權。
也正是這樣,使得神圣羅馬帝國的皇權遭受了嚴重削弱,帝國各地開始割據。
好處就是,誰家都可以當皇帝,只要你有實力,或者有錢,可以進行賄賂。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最有權勢,所以皇位基本被他們家長期占據,所謂的神圣羅馬帝國,也逐漸成為徒有虛名的政治組合。
幾位皇帝想要從重振帝國,或者想把皇位傳給兒子,但均遭到失敗,他們根本斗不過這些貴族。
三十年戰爭后,神圣羅馬帝國分為了三百多個邦國和一千四百多個騎士莊園領地。
神圣羅馬皇帝徒有其名,甚至連德意志邦國的盟主都稱不上,而世人對皇帝的印象,更多地是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君主國的統治者,而非德意志第一帝國的最高君主。
現任皇帝是利奧波德一世,他兼任著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他母親是西班牙公主。
這家伙有點本事,靈活運用僅剩的權力強化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他將帝國矛盾轉移到奧斯曼帝國和法蘭西的強大威脅,使得諸侯們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合作。
奧波德一世彈性地運用皇帝的權威,讓諸侯獲得他們想要的名位封號,借此達成皇帝的軍事外交目標,也使他成為數百年來對諸侯最有影響力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玄燁的到訪,讓奧波德一世充滿了興趣。
反明同盟好啊,歐洲各國要組成聯軍,他這個皇帝就有了下達命令的機會。
如果戰敗了,正好可以大大削弱諸國的實力。
不過,玄燁提出的一點要求,讓奧波德一世十分不爽。
“大公閣下。”奧波德眉頭緊皺:“你所說的‘奧斯曼人的意思’,這個‘意思’是指……”
玄燁頓了一下,直言道:“比如,神圣羅馬帝國向奧斯曼帝國割讓科丁、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亞地區,以促進兩國恢復正常交往,結為反明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