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發現,這些智能化設施竟然隱藏著彩蛋。
比如跟路燈學習光譜本質,答對三個問題即可領取0.1~2紅鈔不等的紅包。
比如跟垃圾桶學習垃圾分類,答對三個問題,即可領取5~10紅鈔不等的抵扣券。
比如跟雕塑學習天文地理,答對三個問題,即可領取神秘小禮物。
比如跟公交站牌學習禮儀,學習八榮八恥,學習華夏核心價值觀……
孩子們樂在其中,大人們也頗感興趣……
葛小天四處走動,肩膀上不怎么起眼的寵物小精靈則是轉動攝像頭左右觀望。
而智能眼鏡連接的輔助耳機中,時不時傳來董事長的感嘆……
倆人閑聊許久,再次堅定走光電子科技道路之后,結束此次通話。
“十一,備車。”
“老板,我們去哪?”
“五洲大道電動汽車制造廠。”
天成很早以前就著手電動代步工具的研發。
包括現在幾乎壟斷電動自行車行業的飛鴿、逐漸普及的天霸動霸tua系列。
但飛鴿電動車只采用鋰離子電瓶,天霸動霸tua則是混合動力。
即便解放、長城、比亞帝、擺渡車、公交車,使用的也是'充放電'形式的電池組。
嚴格來說,無論這個時空,還是另一個時空,都沒有實現真正的'電動車輛'。
按照天成標準,真正電動車輛應該使用可隨時替換、以工程技術制作而成的無污染電池,有可能是'有機化合物燃料電池',但絕非無機物重金屬電池。
為此,主研生化的103實驗室,相繼推出:
第一代有機化合物燃料電池,以甲醇或純度乙醇為原料,利用有機物陽極氧化原理做成燃料電池。
由于甲醇(乙醇)比氫容易貯藏和輸送,甲醇是液體,氫是氣體,因此體積大大縮小,適合應用在短途小型車輛中。
可惜,甲醇電池輸出功率太低,高濃度乙醇電池以含有二氧化物作為氧氣的來源,故堿性不斷的下降,進而使得電池無法完全正常的運轉。
隨后,第二代有機化合物燃料電池采用乙二醇作為原料。
乙二醇跟乙醇是兩碼事,主要用于化纖產業的基礎原料,包括制作聚酯滌綸、聚酯樹脂、吸濕劑,增塑劑,表面活性劑、合成纖維、化妝品和火乍藥。
然而,這玩意有毒,1.6g即可致死,不易大規模量產,只能當做航天領域凝膠推進劑和橡膠燃料的輔助材料。
在研發第三代有機化合物電池之前,天成發現'可燃冰'。
于是,103實驗室設置'可燃冰電池'項目。
可惜,研究之后發現,這玩意除了密度稍大,其實跟'油改氣'沒什么區別,更何況開采依舊是個大問題。
等到03年初,103實驗室否定'有機化合物燃料電池',將研究方向改為'電容器'。
也就是不再研究自放電電池,而是跟101實驗室合作研究只用于存儲電能的'電容器'。
如此,能量塊出現了。
它由103實驗室采用化學合成的方式,利用二維材料中的新一代超晶格,組成數以百萬計的納米線,構成電容器主體,并以早些年發現的'拓撲絕緣體'分別進行包括束縛,隔離出十萬個'納米柱',最后在其表面噴涂一層二維材料,制備出一種核殼型超級電容器。
這種超級電容器擁有超高導電性能的芯,輔以石墨烯電極板,從而使得電池體系能夠快速的進行電子轉移,從而能實現快速充放電的效果。
而具有二維材料殼的超級電容器,能夠非常顯著的提高電池體系的能量,增加其功率密度。
如此,盛的多,裝的快,循環充放次數高達三萬次,就構成了'能量塊'。
'能量塊'大多呈圓柱形,長35cm,半徑12cm,重30kg,整體猶如超大號電池,頂端設有提手,末端為三電極。
通俗講就是,除了正極、負極,再在電池內部設置一條新電路,用于保護電池、測試電池、穩定電池,避免充放電過程中電池溫度過高、電池結構破損,進而避免爆炸……
而第三個電極,又叫'參比電極',與正(工作電極)、負(對電極),構成全新電化學體系,目前已被列入教科書。
標準能量塊可存儲500kwh,也就是五百度電,無外接設備,兩年內無損耗。
標準五洲大道轎車,每百公里等速電耗17~21度,實際使用中百公里電耗25度左右,行駛1000公里耗電250度電。
一個'能量塊',大概能讓標準型五洲大道轎車行駛兩千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