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人吃東西,看似雜亂無章,實際上遵循四時規律,譬如春天吃酸,夏天吃苦,秋天貼膘,冬天養腎。
北平人貼膘,喜歡吃爆肚兒,因此有句俗話:“要吃秋兒,有爆肚兒。”
將羊肚兒切成條,在滾水中焯,這就是爆肚兒的核心制作方法,看起來不復雜,實際上想做好很難。
若是焯得久了,羊肚就老硬了,焯得少了,又有腥味,秦飛嘗試了好幾次,方才找到了平衡點。
這樣焯出的羊肚兒又脆又嫩,調上一碗蘸料,包含香菜、蔥花、芝麻醬、醬豆腐、辣椒油、蒜泥、鹵蝦油、韭菜花、醬油、醋等等,筷子夾起爆肚兒蘸一蘸,一口放入嘴里。
溝壑縱橫的羊肚兒,裹挾著蘸料的各種滋味,慢慢在舌尖綻放,越嚼越香。
秦飛嚼得吧唧做聲,喝著啤酒下爆肚兒,吃完了一整盤還覺得不夠。
但秦飛沒有貪多,后面還有焦圈兒呢。
焦圈的地位,在北平和豆汁不相上下,但凡喝豆汁的人,一般都會點上幾個焦圈,但凡吃焦圈的人,也會佐上一碗豆汁。
可謂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宋代詩人蘇東坡,就曾為焦圈兒寫過一首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總感覺哪里怪怪的,算了,相信他真的只是在描寫食物。
既然提到了蘇東坡,秦飛又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東坡肉,不過這是一道大菜,挺復雜的,秦飛準備后面再嘗試。
先和面,溫水化開鹽堿,拌面粉揉成面團,加一點點油,反復碾壓,然后餳發一段時間。
最后將面團搟成薄片,切成窄條,然后對折,中間來一刀,撐開刀口,便成了一個閉環的圓。
這是秦飛在北平旅游時觀看路邊攤攤主操作的,所以會這一手。
隨即燒油,將焦圈放入油鍋炸,以筷子不斷攪那個圈,成為鐲形,待得焦圈炸成棗紅色,即可出鍋。
稍微涼一下,便可以吃了,秦飛嘗了嘗,非常焦香酥脆。
連吃了三圈,覺得有些口渴,興許喝得來豆汁了,便作死倒了碗豆汁,沒喝兩口,噗的一聲又吐了。
……
第二天凌晨,國師魚青瑤緊急喚來君不見:“昨天夜里,我麾下的一只兔子精說要去解救他的同族,結果一夜未返,恐怕已遭到不測,你去看看。”
君不見自從歸順魚青瑤以來,就被委以重任,整個妖國集團中,除了魚青瑤,就數她的地位最高。
現在安排的這個任務,既是職責所在,恐怕也是在試探君不見的手段和忠心。
“好。”君不見答應下來,就按照那兔子精最后出現的地點,尋找了過去。
不多時,君不見到了天龍城西,這里三教九流匯聚,烏煙瘴氣,不乏有妖物偽裝成人類居雜其中。
馬車中的君不見蹙眉搖頭,一個王朝的中樞,竟然有如此多的妖物,想不亂都不行。
忽的,馬車停了下來,一個侍女說道:“回稟小國師,地方到了。”
魚青瑤為了表示對君不見的重視,向攝政王給她要了小國師的身份。
君不見走下馬車,忽然聞到空氣中有一種食物的香氣,連忙尋找源頭。
最終,君不見找到了那個朝思夜想的人,莫名想要大哭一場。
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背著她在吃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