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反重力宇宙飛行器對于秦毅而言沒有什么太大的難度。
核心的反重力發動機技術方面,秦毅是這個技術的開發者,同時劉培強、盧慶偉、楊洪巖、張建、王松陵五個人也是當初秦毅從反重力項目組帶出來的,本身也精通反重力動力技術。
制造反重力發動機對于現在的星河航天來說不存在什么問題。
核心的反重力發動機解決了,再加上原子矩陣電池技術也已經解決了,剩下的一些東西就更沒有什么難度了。
制造出反重力飛行器對于星河科技而言,問題不大。
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將反重力飛行器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制造,這才是真正的難題。
目前困擾著劉培強、盧慶偉等人的問題,便是如何將反重力飛行器進行量產的問題,制造1架、2架根本就不算什么事情,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更無法滿足將來龐大的市場需求,必須要大規模工業化制造才具有意義。
工業化的制造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
流水線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的設計、合格測試方法和標準、風險管控等等,這些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一個個去解決,甚至于未來連售后問題也需要考慮進去。
實驗室研究是一碼事,工業生產又是一碼事,兩者之間相差深遠。
絕對不是說簡單的將實驗室當中的生產給搬到生產線上就可以的。
實驗室當中的研究都是單件、單個的定制化生產,各個方面的事情都可以仔細的去檢測、檢查,摸索。
可是工業化生產就完全不一樣了,它需要對每一個零部件都進行高標準、高規格的統一,對流程進行不斷優化和設計。
對產品的合格率、成品率進行控制,沒有達到一定標準的合格率和成品率,工業化生產就是一個笑話。
甚至于連售后也是一個極其龐大且復雜的問題。
想要實現工業的制造,將產品從實驗室搬到工廠,其中還有很多、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星河科技研究院,經過長達一年多的建設,研究院這邊也是開始陸陸續續的交付使用,星河科技研究院的科學家、工程師、研究人員也終于不用再擁擠到總部大樓這里,開始搬遷到研究院。
航空航天研究院一間巨大的房間內。
秦毅身穿一身白衣褂,旁邊的劉培強、盧慶偉等人上百個研究人員也都聚在一起,在眾人的中間,一艘小型的反重力飛行器靜靜的停泊著。
這艘小型的反重力飛行器高僅僅只有2米,長有5米,寬有3米,整體呈現長橢圓形,極具流線感和科幻色彩。
“這是我們制造出來的第一艘小型反重力飛行器,采用A1級反重力發動機,有效荷載5噸,反重力飛行器自重3.5噸。”
劉培強指著這艘反重力飛行器,開始介紹起它的一些數據來。
“理論平均飛行速度可以達到3馬赫,最高速度達到5馬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