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納米科技就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像納米電子學,納米材料學,納米機械學,納米生物學等等新學科不斷涌現,納米科技是科學家們預言的未來改變人類歷史的九大科學之一。
而事實上,當今的科學家雖然能夠通過STM技術去觀察原子層面的信息,并且對原子排列結構進行一定的影響。
比如1990年的4月,北美地區IBM的兩位科學家在用STM觀測金屬鎳表面的氙原子時,由探針和氙原子的運動受到啟示,嘗試用STM針尖移動吸附在金屬鎳上面的氙原子,將35個氙原子在鎳的表面排列出5原子高度的“IBM”的結構。
而華夏地區科學院的科學家們也利用納米技術,在石墨的表面通過搬遷碳原子的繪制出世界上最小的華夏地區地圖,只有不到10納米的大小。
而此后科學家們對于移動各種原子擺出各種圖案樂此不彼,硅原子、硫原子、鐵原子,一氧化碳分子、鐵基分子……
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知道,科學家們目前能夠實現的就是稍微的移動一些原子,在物體的表面擺出各種圖案,并不能真正意義的上對原子結構進行立體的打造和構建,同時更沒辦法大規模的、快速的去在原子角度打造新材料。
但是即便是這樣,只能很簡單的移動一些原子,在表面進行一些原子排列的構造,科學家們也制造出了如今各種紛繁復雜的納米材料,比如在銅的表面對銅原子的結構進行人為的排列,也能讓銅的強度增加5倍。
我們都知道金剛石也就是鉆石和石墨、焦炭,他們構成的原子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碳原子,但是這些材料的性質卻相差的天差地遠,單單就硬度而言,金剛石是自然界最硬的材料,而石墨和焦炭的硬度就非常低了。
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碳原子的結構,金剛石的原子結構每個碳原子都以SP3雜化軌道與另外4個碳原子形成共價鍵,構成正四面體。
由于金剛石中的C-C鍵很強,所以金剛石硬度大,熔點極高;又因為所有的價電子都被限制在共價鍵區域,沒有自由電子,所以金剛石不導電。
在石墨結構中,同層的碳原子以sp2雜化形成共價鍵,每一個碳原子以三個共價鍵與另外三個原子相連。六個碳原子在同一個平面上形成了正六連連形的環,伸展成片層結構。
這里C-C鍵的鍵長皆為142pm,這正好屬于原子晶體的鍵長范圍,因此對于同一層來說,它是原子晶體。
在同一平面的碳原子還各剩下一個p軌道,它們相互重疊,電子比較自由,相當于金屬中的自由電子,所以石墨能導熱和導電,這正是金屬晶體特征。
簡單通俗易懂的來說就是金剛石的碳原子結構是立體的,所有的碳原子互相直接構成正四面體,是立體形式的結構。
石墨的結構是碳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正六邊形的環,形成片層的結構,也就是一層層的碳原子,但層與層之間的碳原子之間是沒有連接的,這是平面式的結構。
一個立體正四面體結構,一個平面正六邊形結構,造成了金剛石和石墨兩者之間的材料性質天差地遠,其價值也是云泥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