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后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隨著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遺傳學是上世紀末期中醫學傳統遺傳思想與現代遺傳學結合從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中醫遺傳學的最基本涵義指的是中醫學的基因研究。從這個意義上看,中醫遺傳學概念與中醫分子生物學相似。在中醫遺傳學這個學科的建立中,首先在理論概念上要彌補中醫傳統遺傳學思想與當今分子遺傳學之間的“時代斷層“,用分子生物學和現代遺傳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整理,研究中醫遺傳學的研究既要注重保留中醫的傳學思想,同時還要保證中醫學的合理內核,又要注重利用現代生命科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的先進技術手段研究中醫學,以求適應時代潮流,使中醫科學,中醫基礎獲得更大發展。
廣義的中醫遺傳學涵義是:運用中醫學和遺傳學方面的專業知識,認識和解釋先天遺傳因素對壽命,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并實踐于中醫藥保健,養生,預防及治療有關疾病的一門新興科學。
中醫遺傳學對遺傳科學而論是一門獨具特色的學科,對中醫學而論是有較大創新性的一門學問。中間涵義的中醫遺傳學是:中醫學,遺傳學之間的交叉學科,研究人類與遺傳有關疾病的遺傳特質規律及遺傳性失常諸病證預防治療的一門學科。
狹義的中醫遺傳學則偏重于研究基因蛋白質及其中藥針灸調控等內容,將中醫遺傳學思想在分子生物學中融會貫通,進而形成遺傳學與中醫學交叉的一門分支學科。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分子生物技術和方法在生命科學領域中的應用及其向各個學科的滲透,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主要研究對象為核酸和蛋白質兩類物質,具有微觀性.中醫的特點在于整體觀,具有宏觀性,中醫前瞻篇要從宏觀性深入微觀的二極發展.中醫遺傳學的創立,給分子生物學滲入中醫學的方向拓寬了道路,同時也為探討分子生物學的科學應用架起了一座新的橋梁.??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看,所謂遺傳是指細胞的遺傳物質從親代傳到子代,并保持其信息的量及質的穩定性.遺傳物質包括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酸(RNA).哺乳動物等真核生物均以DNA為遺傳信息的載體,DNA和組蛋白以染色質的形式存在于細咆核中.研究中醫遺傳學明?確地說也就是中醫學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兩者并無本質的差異.如果要說差異,中醫遺傳研究的基?因信息著重于親子之間傳遞的聯系及影響;而中醫分子生物學則是一切中醫學中的基因蛋白質研究,其涵義跨度更寬更廣。
二.消渴(糖尿病)
《內經》中稱為“消癉”。口渴引飲為上消;善食易饑為中消;飲一漫一為下消,統稱消渴(三消)
中醫認為消渴的病因:稟賦不足,飲食失節,恣食肥甘,情志過極、房事不節、熱病之后,勞欲過度等原因均可導致消渴癥。其基本病機為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消渴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三臟之中,雖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響。其中,尤以腎最為重要。
中醫歸納消渴病的臨床表現:
1.多發于40歲以后,形體肥胖之人,男女無明顯差異。起病多緩慢,病程較長。
2.以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尿多有甜味等為主要表現。初起“三多”癥狀可不明顯。癥狀明顯時口渴多飲,每日總尿量3~5升以上,食欲亢進,體重減輕,面容惟悴,神疲乏力,皮膚瘙癢,可有四肢麻木、酸痛、腰酸、**減退、男子陽痿、女子月經失調,以及視力減退,腹瀉等癥。
3.消渴日久不愈,常可并發多種兼證,表現為瘡瘍癰疽,或生于下肢或發于背部;或視物不清,內障、雀目、耳聾等;或四肢骨節煩疼,手足偏廢;或肺萎勞嗽;或頭痛劇烈、腹痛嘔吐、呼吸深長,有爛蘋果樣氣味等
現在醫學對于糖尿病的認識: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時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的發病病因
1.遺傳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臨床上至少有60種以上的遺傳綜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個DNA位點參與發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點多態性關系最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發現多種明確的基因突變,如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線粒體基因等。
2.環境因素
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容易發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異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薩奇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破壞胰島素β細胞。
現代醫學糖尿病臨床表現
1.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
嚴重高血糖時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多見于1型糖尿病。發生酮癥或酮癥酸中毒時“三多一少”癥狀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