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一出,鄭振明頓時心下豁然,如撥云見月。
原本他也僅僅是隱隱有所察覺,現在被點破,兩相印證,頓時深信不疑。
當下感嘆道:
“愿力真是不可思議,過去世里無意一次愿心,便能讓你我無數世后再次相遇。”
蘇淺雨站在屋內,含笑而道:
“愿力業力,本質無別,愿力即業力也。”
“一切有情眾生,皆有業力與愿力。”
“所謂業,即是行為;力,是力量。”
“業力即眾生行為產生的力量。”
“確切地說,是一種由行為產生的對行為者的反作用力。”
“這便是業力的本質。”
“這種力量牽引著眾生不斷地產生新的行為,從而使眾生陷入生死輪回,成為因果學說的基礎。”
“要想了脫生死,不入輪回,便不能不通曉因果業力。”
“身、口、意皆有業力,思想、語言、行為這些活動都會產生作用力。”
“而“意”更具有基礎性,如果沒有起心動念,即沒有妄想,就不會有語言和行動,因此修行的根本就在于修意、修心、修念。”
蘇淺雨侃侃而談,點出佛門修行要旨。
鄭振明不知不覺間坐直了身體,凝神靜聽。
“修行的目的,從這里說來,就簡略明了,即了斷生死,不入輪回,得大安樂,大自在,大逍遙。”
“修行的步驟,從這個角度看,亦是再清楚明白不過,下手時無非修正身、口、意,使之趨向善道,斷除造惡的根源,其次化解或者承受過往惡業的果報,逐漸趨向于善道。”
“過往惡業報盡,又秉持善道,不造惡業,自然久而久之,積累善業。”
“道友,你可知道,善業得善果,能增福慧,亦是修行之資糧。”
“積累資糧,是修行的前行,如沒有這一步積累資糧,縱然終日打坐,也難見功。”
“所以修行要想成就,必先積累資糧,否則無米下鍋,修法不成,如蒸砂石,終無所得。”
鄭振明很有觸動。
這些關竅,與他昔日從黃山聽來的相差不大,只是稱呼不同。
黃山道法,亦分道法術三部,其中有專講內外功德的。
講究的就是一個內積功德,外積善功,內外合力,最終超凡入圣。
只是那其中對于善功的講解,就有些大而化之,著重于點明修山積德之重,卻不曾這么清楚干脆地說明其中原理。
聽了這一席話,倒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鄭振明肅穆斂容,避席下拜,恭敬地請示:
“請尊者為我開示,何以愿力如此不可思議?”
蘇淺雨淡笑點頭:
“愿力,亦是妄想,亦是業力,然而一日不成大道,一日不成證入混元道果,見不到元始之門,不能了知三界本是一界,諸天本為一真的道理,這種種細微妄想,就不得斷絕……因而可以用愿力統攝諸般妄想。”
“神通不敵業力,業力不敵愿力;縱經百千劫,業力還不亡,一朝因緣會,果報即現前。”
“業力不可思議,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愿力亦業力,因而亦不可思議,也是超脫之門。”
“修行之人,入門必先發愿,如是佛門,有四宏愿,如各家道派,入門之初,亦有各自發愿法門,無非是行善去惡,求得解脫之類……此類皆是,愿力之門,教人發修行求道之愿,了脫生死之愿,誓愿成就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