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一愿,語出至誠,便種下未來超脫之因,于輪回中必結超脫之果……然而因各自愿心真偽,愿力大小,以及各種愿行不同,著成就便有快慢,甚至遲遲不得滿愿,這愿力也被埋沒于業力之下。”
“敢問何謂之愿行?”
“行愿法門,分愿心、愿行,空有大愿卻無有踐行,這愿落不到實處,便遲遲不能圓滿,是以發愿之后還要有愿行。”
“眾生業力無窮無盡,業力無窮無盡,如何超脫,先立超脫之愿,再親身踐行修行之道,這便是發愿的法門。”
“以超脫之愿心,破無邊之業力,于生死道中,開解脫之道,一切賢圣仙佛,無不立此愿,行此愿,此乃圣賢一心不二,無有分別之明證。”
“道友,你須明白,資糧道與行愿法須并行。”
“如不發愿修行,縱然修善積德,所得不過些許福報,或是增益財運,或是得顯貴之命,或是有良妻美眷……然則以上種種,福分再大,終究還在三界塵境打轉,于脫出輪回并無裨益。”
“如能時時發愿,為解脫生死而利益眾生,若有此愿力,是人福德善根,便不再是無根之木,自此有了依托,成為修行助緣。”
“世人久坐無功,煉氣不成,外因魔考甚眾,便是不能得此愿力修持法門,行差踏錯,誤入歧路。”
“愿力甚大,不可思議,是故眾生,慎于發愿,縱發小愿,日后必報。”
“此即愿力修持之法,愿心愿行,能轉善根為超脫之種,化后天人天福報為修行助緣,其種奧妙,實則不可思議。”
“然則亦是根源于因果業力,生死輪回之上,為解脫者安立之門,究其源流,不離善惡業力。”
“是故,行愿法門,即業力修行法門。”
說到這里,蘇淺雨突發一問:
“道友,修行人不迷因果耶?修行人不受因果耶?”
鄭振明心中雀躍,因聽到真理故,喜不自勝。
聽到這一問,略一思索,當即答道:
“大修行人,不迷因果,應受因果。”
“何以故?大修行人,于因果毫無迷惑,前事后事如掌上觀紋。”
“若無因果,即無人能超脫,無人能修行。”
“有修行之因,才有解脫生死之果。”
“大修行人,豈有不受因果之理?不受因果,即無修行可言,亦無超脫可言,亦無得道可言……是以大修行人,不迷因果,應受因果,而不迷惑,福來也受,罪來也受,前事因,后事果……如是而已。”
“大善,因果業力,正是修行之理,汝今亦得之。”
蘇淺雨欣慰著點頭。
此時,外間傳來一陣沉悶的雷聲。
轟隆隆幾聲巨響過后,噼里啪啦的雨點聲,敲打在屋檐上。
呼呼的勁風,猛地吹開了木窗門,啪的一下摔在墻面上。
伴隨著一陣冷風卷過,一個面白無須,頭生雙角,穿著錦衣,穿著玉帶的少年,出現門檻前。
“原來如此,大修行人,不迷因果,不迷因果……”
這少年眼中帶著淡淡的金輝,此時卻不禁淚流滿面,淚珠滾落,在夜色中劃過一道淡薄的水光。
“不過一字之差,竟累我三十年困頓之厄……”
悲傷的話語,令聞著生哀。
“謝先生為我解惑,瓊游子這里別無長物,縱有一二珍寶,此時也不知流落何方,多半為人分了去,也是我昔日不知惜福的緣故,如今唯有昔日在龍宮中,君所賜明珠,還在身畔。”
“這明珠兩枚,于龍宮不算什么,只做個念想,這才保留至今……今日聽聞先生為我特意點破迷津,便以此酬謝,愿蒙不棄。”
言畢,瓊游子又化作一道風雨二去。
門邊兩塊條磚門檻上,一對龍眼大小的夜明珠,散發著幽幽的熒光。
原來,那一千兩,應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