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還在回味之前的《牡丹亭》,就見一群踩著高蹺穿著戲服的人就上了臺,一共八人,入場時以一字長蛇陣排列而入,到了戲臺上又變作雙人并列隊形,起初走高蹺的隊伍倒是也沒什么新穎,那八人不過在臺上走了兩圈,只見步子一變,換為八字形,開始然后八人各展出看家本領,耍著小旋風、花膀子、鷂子翻身、大劈叉等艱險動作。
這走高蹺的八人雖看起來有些凌亂,卻也別有一番滋味,看得人眼花繚亂。
不多時,戲臺上一陣腰鼓、小鏜鑼、大小釵一陣緊羅密布的聲音響起,臺上走高蹺的八人立刻加快了動作,花樣越發的繁多。
而此時從大戲樓的后臺中,之前那一群表演《牡丹亭》的藝人著了戲服走了出來,觀戲的茶座處,原本過道上密密麻麻的人此時也讓出了一條道。
那些藝人出了戲臺伴著曲笛、三弦、笙、琵琶的和聲又唱起了戲文,沿著觀眾讓出的道朝著對面的碧霞元君娘娘廟而去。
這些唱戲的藝人走過一排排的茶桌,每走過一排,便有人將他們身后相鄰的兩個茶桌拼了起來,直接把他們走過的過道攔了起來,總共走過八排茶座,那八排相鄰的八仙桌便全部被拼在了一起。
除了大戲樓,連廟街上的觀眾也主動讓出一條緊湊的道路。
此時大戲臺上為走高蹺伴奏的樂師也都站起了身,沿著戲臺走了下去。他們手里的樂聲不停,繞過拼起的八排八仙桌,站在大戲樓的門內繼續敲敲打打,戲臺上的八人也相繼跟著下了戲臺,接著便是一大二小三只舞獅上了臺,大獅是由二人合舞,又稱太獅,小獅由一人獨舞,又稱少獅,除了這一大二小三只獅子外,并另有一人手拿繡球引導。
平常的舞獅通常是一人扮作武師,并開拳踢打以引誘獅子起舞,但此次那引導之人的裝扮卻讓觀眾有些意外,那人竟是一身薩滿巫師的裝扮,那薩滿巫師先是跳了一陣大神,然后才拋出繡球引誘獅子起舞。
雖然開頭有些荒誕,但隨著臺上鑼鼓聲點的快、慢、輕、重,三頭獅子倒也是舞的妙趣橫生。
那八人高蹺隊下了戲臺,竟是也不變道,直接從那些拼起的八仙桌上一個個踩了過去,八人各顯本事,即使站在八仙桌上仍是耍著不同的招式,精彩紛呈,直看的人們眼花繚亂,這便是“虎跳山門”了。
待這些人過了八仙桌,前面等候已久的樂師才出了大戲樓的門繼續在前面領路,茶座里看戲的觀眾再向那些拼起的八仙桌看去時,桌上的差點干果竟未動分毫,仍是之前的模樣。
花燈檐廊里的眾人看的連連稱贊,徐茗兒道:“原來這便是‘八仙過海’,今日終于得見了,果然名不虛傳。”
朱由檢也附和著連連點頭,他從前也是在每年的元宵燈會見過人走高蹺的,不過那些走高蹺不過是在腳下高蹺的長短高度上做些文章,然后變換著戲服走著不同的隊列也就成了不同的戲目了,所謂的八仙過海、水漫金山,就是看那些人的戲服穿的是八仙還是法海、沙彌了,與此時看到的完全無法比擬,這讓他不由得感嘆,這些古老的民間藝術傳成流失的可怕。
再看戲臺上
(本章未完,請翻頁)
的的舞獅表演,開始時還頗有些精彩,只是越往后卻越發顯得有些笨拙。
其中一大一小兩只獅子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仍是精彩紛呈,只是那薩滿巫師手里的繡球卻時常跟不上獅子的節奏,而另一只小獅子也是生疏的很,那模仿的動作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只讓那小獅子舞出了小猴子抓耳撓腮的感覺,看的眾人一陣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