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的每一個問題,都會讓在座的學生有所反應,這次也不例外,包括眼鏡男在內的所有人,都朝張念看去,而大方也將目光對準了張念。
在眾人的注視下,張念緩緩起身,對大方道:“教授,我想我知道是哪一個了。我相信所有同學都記得那幅畫面,那副不協調的畫面,但是由于畫面中的差異感實在太細微,所以讓我們忽略了它,直到剛才我受到您思考方法和習慣的啟發,才中記憶中翻找出了這個畫面,然后把這個情景與管家的行為相結合,我應該能確定了。”
“那是一個關于區分和分類的畫面。”張念說完用目光等待著大方的回應。
大方示意張念坐下,用目光攬過全場后說道:“現在,讓我們回放這一段,關于區分與分類的畫面。”
電影屏幕隨即亮了起來,畫面中出現了一個已經放過的場景,第三幕的場景,而地點則正是那個不斷往外扔垃圾的小商店。
“啪嗒”“啪嗒”“啪嗒”
拋垃圾的聲音不斷從畫面中響起,隨著垃圾漸漸堆高,總有一個清潔機器人,從另一邊出現,它的腦袋是半圓形的,上面還有兩個圓圓的大眼睛,只是看起來木然而無神,圓筒形身軀的胸口處,嵌著一塊小型電子顯示屏,兩只機械手前段都有三根手指,很方便抓取,它還有著由各種各樣的輪子和履帶組成的腳,沿著固定的路線,緩緩而來,開始清理那一堆垃圾。
死板的機器人的死板,再一次于畫面中體現,它只清理眼前的那一堆,對于清理過程中還在不斷被扔出來的垃圾,甚至砸在腦袋上掉落眼前的那些,全部一概不理,等到下一次,才會一起清除。
“相信大家已經看出來了。”大方朝眾人說道。
王辰非常果斷的搖著頭,他表示自己什么都沒看出來,再說了掃垃圾有什么好看的,并不比大黑啃油條的畫面更有意思。
與王辰看法一致的人不在少數,但看出來的人也同樣不少,因為的確有一個隱晦的矛盾點,藏于其間。
大方看著疑惑的那部分人,道:“關鍵點在于,要如何去區分垃圾到底該現在掃,還是留到下一次再掃。”
王辰出人意料的率先反應過來,他大聲道:“哦!我知道了,就像在家時我媽硬要我洗碗一樣,我總覺得洗碗洗衣服這種么,一禮拜洗一次就行了,**肯定和我一樣喜歡偷懶,我覺得吧,只有習慣思考的人才會偷懶,所以您才把他帶了回來,因為他才是最聰明的那個。”
“哈哈哈”眾人大笑不已。
王辰開朗的自嘲,稍稍帶動了下有些凝滯的氣氛。
大方面帶微笑,止住堂上的喧鬧,說:“其實從客觀角度上看,懶惰并非屬于壞習慣,如果在隨時需要保護自身的環境下,盡可能的留存體力,很可能直接關系到,在未知的下一刻能不能幸存,所謂‘懶惰’其實是生命刻印在基因中的本能,關鍵在于理性與本能之間,哪一方更強大。不過,這并不是辨別他擁有生命的證據,因為我們無法確定,機械生命是否也有偷懶的習慣。”
“但說到區分,如果在沒有任何前提之下,要對同樣的事物,進行不同的區分,只有擁有真正的思想才能切實辦到!”
“你們之前使用的課堂排除法,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因為在我的課上,答案不會憑空出現。而即便站在客觀角度上,這也是你們唯一能初步認定這個問題答案的方法。然后聯想與推理,便可由此真正展開,而這就是所謂的‘方法’,人們之所以不喜歡用這樣的‘方法’,那是因為絕大部分人都害怕犯錯,害怕受人指責和嘲笑,也正是對錯誤的恐懼,對‘會被嘲笑’的排斥,才讓我們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