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元年,藍星時間12月19日。
早上八點鐘,被鬧鐘吵醒的方天波和岸本正史,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這一次他們除了510噸質量被用來運輸人造衛星,剩下1490噸運載量,其中1030噸是21個標準艙室的零部件。
剩下的460噸質量,分別是50噸生活物資、一艘48噸的火星登陸飛船、一個26噸的火星地面標準艙、一批41噸的探測器、剩下295噸都是各種各樣的設備和維修零部件。
宇宙遠征軍第一小隊的第二個任務就是搭建火星同步軌道空間站,這種模塊化的空間站搭建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方天波和岸本正史倆人駕輕就熟的操作太空作業機器人,將一塊塊標準艙室的零部件拼接起來,9527號也在幫忙搭建空間站。
他們速度非常快,平均一個小時就可以搭建一個標準艙室,到傍晚18:12左右,9個標準艙室組成的火星同步軌道空間站已經初具規模。
19:24,方天波召開了一次簡短的小會。
方天波環視眾人開口說道:“現在火星同步軌道空間站已經初步完成了一部分,從明天開始我們工作要再次分配一下,尤里和林委員繼續輪流值守逐日號駕駛艙,發展監控火星周圍軌道和藍星通信工作。”
“沒有問題。”尤里回道。
林雷也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正史,你和9528機器人繼續搭建火星同步軌道空間站。”方天波繼續吩咐道。
“嗨!”岸本正史點了點頭回道。
“我從明天開始進行火衛一和火衛二的具體勘探工作。”
勘探火星就是他們的第三個任務,勘探火星,不僅僅要勘探火星本身,包括它的兩顆天然衛星也在勘探范圍之內。
12月20日。
方天波主持的火衛一勘探工作正式拉開帷幕,兩顆地質衛星早已環繞著火衛一這顆大土豆。
地質衛星的上帶有兩種“攝影”儀器(稱為傳感器),一是反光束導管電視攝像儀,類似電視攝像機;另一種是多光譜掃描儀,能把地面反射上來的電磁波按波長分開記錄下來。
布置在火衛一上面兩顆地質衛星將獲取地面物體輻射或反射的多種波段電磁波信息,然后把這些信息發送給逐日號飛船。
由于每種物體在不同光譜頻段下的反射不一樣,飛船接收到衛星信號后,逐日號飛船自帶的超算便根據所掌握的各類物質的波譜特性,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判讀,從而得到各類資源的特征、分布和狀態等詳細資料。
火衛一是一顆不規則的衛星,個頭非常小,火衛一的尺寸大約只有26.6公里×22.2公里×18.6公里大小,形狀有點像土豆,距離火星中心點平均距離為9378公里,距離火星地面左右6000公里左右。
另外火衛一上面還有一個巨大的隕石撞擊坑,就像一顆大土豆被咬了一口,這個隕石撞擊坑叫斯蒂克尼撞擊坑。
方天波看著地質衛星的光譜儀反饋回來的數據,他自言自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