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的宗法制度下產生的官僚階層,慢慢的蛻變成了新的士大夫階級。
他們占據著社會的主流,自然希望自己獲得更尊貴的地位和權力。
于是他們就重新把儒家納入了國家的政治體系,并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徹頭徹尾的改造。
漢儒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再是孔子的學問了,而是漢朝新興的士大夫經層重新改造后的產物。
所以古學派所謂的尊古,實際上尊的是漢儒思想,而不是孔子的思想。
道家改頭換面以道教的方式流傳了下來,后世的道學家為了方便在民間宣揚學說,也對道家思想進行了改造。
當年的四大學派只有墨家消亡了,原因是小生產者和自耕農的力量太弱小了。
一旦新的宗法制度建立,國家必然會加強對他們的管理,讓他們失去自由和獨立的政治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墨家只能消亡。
但消亡的只是‘墨家’這個名字,而不是它們的思想。
實際上墨家思想早已經融入了華夏文明,兼愛的思想我們現在也同樣在提倡。
而且墨家的政治訴求是什么?他們希望結束戰亂,希望和平的生活,希望自己創造的財富能夠保存下來。
新的宗法制度建立,大統一的國家重新產生,他們的政治訴求完成了。
雖然手工業者和自耕農還是會受到欺負剝削,然而迫在眉睫的生存問題得到了緩解。
而學問向民間的普及,察舉制、科舉制的出現,也給了他們一絲改變命運的機會。
所以墨家也就沒有復興的必要了。
法家的情況更特殊,獨尊儒術之后很少有人再提法家,但它的思想消失了嗎?
沒有。
現有的宗法制度和政治體系就是在法家的基礎上建立的。
抹除法家思想就是打破現有的宗法制度讓天下重歸混亂,沒有人希望看到這種局面。
雖然大家不再把法家掛在嘴上,但它已經和整個國家體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不只是法家和墨家,其他的諸子百家雖然消亡了,但他們的學說精髓已經融入了華夏文明并流傳下來。
諸子百家是天下的能人志士對前路的探索,是對結束亂世的可行性的思考。
或許很多思想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每一種思想都是華夏文明的瑰寶,都是值得后人去學習去敬畏的。
站在華夏文明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學派都只是一時的。
適應華夏文明的發展他就是主流,不適應或者完成使命就會被取代消亡。
墨家、農家、陰陽家如此,法家兵家如此,儒家道家亦是如此。
但學派的消亡并不代表它們思想的消亡,它們的思想精華已經融入華夏文明,照亮華夏文明的前路。
必將隨著華夏文明的輝煌而熠熠生輝。
……
這就是《學派的興亡》的主要框架,別說實在唐朝,在二十一世紀都算是比較新鮮的說法。
而這種觀點在唐朝提出,也必然會引起天下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