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散會,大家累了這么多天去休息一下吧。”岳山笑道。
“是。”
大家這才紛紛離開。
王堂三人還在計算每個人該拿多少錢,一萬減兩千除以二十四……心情太激動了一時間有些算不清楚,但三百多貫是有的。
三百多貫……這是一筆多少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巨額財富。
而且后續再有成果還會有獎金……學習格物原來還能這么賺錢的嗎?
連李路和廉生虹都有些心動了。
當然,他們也只是這么想一想而已,并沒有真的決定轉學。
格物學要是真這么賺錢大家早就都來學習格物了,那還會為生源問題發愁。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格物院生源不足都是老黃歷了。
現在渭水書院格物院還真不缺學生,尤其是博物院建立招募事務官之后,大批愛好格物學的人擠破門的想進來。
其中很大一部分被分流到了七大書院的格物院去學習。
另外七大書院的格物院實力相對薄弱,但教導基礎知識,做一些基礎研究還是沒問題的。
學生在他們那里學習基礎的格物知識,通過考核可以來渭水書院繼續深造。
通不過考核,也可以靠著關系去國家創辦的書院,給那里的學生普及基礎格物知識。
這種情況就有點類似于前世給小學生開設自然課程,看起來沒必要,實際上對于小朋友科學的認識世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七大書院也不是白白給渭水書院培養人才。
通過教導學生基礎知識,他們可以積累教學經驗;慢慢培養儲備格物人才壯大自己的格物院,最終成為和渭水書院一樣文理兼修的綜合性大學。
這也是岳山逐步推廣格物知識,培養格物人才的一種方法。
雖然過程會比較慢,但勝在穩定花銷比較小,也不用浪費他太多精力。一切慢慢來,順其自然。
比起做出急吼吼的想靠強力手腕推廣格物學,現在的方法更加的溫和和科學。
之所以有這么大的改變,還要得益于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比以前更深——有需求才會帶來改變。
曾經他以為普通話是國家大力推廣的結果,后來才明白,是交通和商業發達帶動人口流動造成的必然結果。
國家推廣只是給普通話制定了一個標準,創造了有利條件。
古代人重文輕理,不是他們想重文,而是學文是唯一的出路,學理卵用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他花費再多的力氣來推廣格物學都沒用。
與其去推廣格物學,還不如想辦法改變時代。
讓這個世界進入工業時代,讓他們知道學理科有用——能找到工作,能掙錢,能養家糊口,甚至過的比學文的還要好。
到時候不用他推廣,就會有無數人涌入格物學。
現在格物學不缺生源就是最好的例子,火車、鐵路、修橋、造船業的興盛,給學理科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