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坐以待斃,
不如趁著秦國虛弱主動出擊,將威脅消除在萌芽之中。
楚王負芻果然上當,雙方圍繞著出兵、聯軍指揮權、戰后利益分配等事項,進行了長達一周的艱苦協商。
之后,
總算是簽訂了盟書。
不得不說,楚國膽子不大,胃口卻不小。
而且還貪婪。
楚王負芻既想要獲得聯軍指揮權,還希望在戰后利益分割時,能獲得最大的一塊蛋糕——韓國舊地。
不想,
賈詡卻是出奇的大方,全部答應下來。
只要五國伐秦,越國不僅甘愿充當先鋒,而且不要聯軍指揮權,更是承諾,不會參與韓、趙舊地的分配。
簡直就是大好人......
把個楚王負芻整的是迷迷糊糊的,對越國好感大增,就差要跟越王稱兄道弟,拜把子了。
…………
楚國這一加入,五國伐秦基本就成了一大半。
正因為此,
賈詡才在不損害越國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處處退讓,把楚王負芻哄好。
拿下魏、楚兩國,等于是說,賈詡已經掌握了五國伐秦的主動權,將皮球遞給了一直看戲的齊、燕兩國。
在魏、楚、越結盟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齊、燕是加入還是不加入?
不加入,
不僅國格有失,而且很可能失去瓜分秦國的良機。
一旦秦國敗了,
魏、楚兩國趁勢崛起,那接下來該遭殃的就是他們了。
尤其是燕國,本就跟秦國接壤,在“好鄰居”趙國被滅之后,就一直心驚肉跳的,生怕秦國大軍來犯。
此時還不趁機跳出來。
也正是算準了這一點,在離開楚國之后,賈詡才會將下一站選定燕國,而不是更近一些的齊國。
算計的是明明又白白。
賈詡抵達燕國都城薊城,燕王喜半推半就的,磨蹭了小半個月,也終于跟越國簽訂了盟書。
期間還發生一小插曲。
那便是在趙國被滅之后,逃到代城稱王的代王趙嘉,竟然派人主動聯系賈詡,希望能以趙國的身份加入到討秦聯盟之中。
結果卻遭到賈詡的無情拒絕。
代國不過一郡之地,國小體弱不說,還兵力不足,幫不上什么忙,偏又要打著趙國的旗號。
那等將來將秦軍從趙國舊地打退,是不是要把這些土地還給趙國?
那不開玩笑嘛!
韓趙舊地,可是賈詡拉攏山東諸國參戰的最大誘餌,怎么可能拱手相讓。
…………
轉眼已經是寒冬時節。
離開燕國之后,賈詡來到最后一站——齊國。
原本,
“事不關己”的齊國是最難被說服的,幾乎無解。
可隨著燕國也加入盟軍之中,齊國反倒成了最好說服的那一個,不加入,勢必就會被山東各國孤立。
為了消除隱患,
即將組建的盟軍怕不是會先將矛頭對準齊國,滅了齊國再說。
那可就死的比竇娥還冤。
因此,在賈詡抵達的第五天,齊王田建就很爽快地簽訂了盟書。
之后,
在賈詡牽頭之下,各國派出使節齊聚魏國都城大梁,共同簽訂了五國伐秦的盟書,敲定了最后的結盟細節。
自此,
一個針對秦國的強大聯盟被組建了起來。
而秦國,
那個看似強大的秦國,卻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