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四國攻勢,越國很快做出反應。
8月18日,
駐扎在咸陽的黑水軍第一、第二軍團,奉命出武關,強勢進駐南陽郡,跟駐扎在那的黑水軍第五軍團勝利會師。
如此,
越國光在南陽郡,就集結了三十萬大軍。
加上仍舊駐扎在武關的黑水軍第四軍團,在總兵力上,已經跟楚國大軍相同,擺明了不愿意放棄南陽郡。
這讓楚國有點騎虎難下。
強攻吧,
那指定是打不贏的。
不攻吧,
話都放出去了,又感覺很沒面子,關鍵還不甘心。
事情就這么僵持下來。
至于說魏國,眼見越國全力集火楚國,魏王假是紋絲不動,既不解除對函谷關周邊的警戒,也不可能幫著楚國去攻打南陽郡。
那不嘚嘛~~~
對魏國而言,這已經是最好的局面了。
兩不相幫,也兩不得罪。
…………
就在黑水軍進擊的同時,六十萬遠征軍卻在后撤。
先是糜涂統領的南越軍第三軍團,撤出好不容易占領的廣陽郡,讓出黃河北岸的防線,好像是要避開齊國大軍的鋒芒。
跟著是中軍、后軍相繼北上。
充當先鋒的敖烈軍團,反而充當起了殿后部隊,掩護主力一路北上,摧枯拉朽,順勢占據燕國北部的漁陽郡、右北平郡。
對這兩郡,秦墨屬實不陌生。
還在三國次大陸的時候,他就借著黃巾之亂,于亂世之中在幽州崛起,后來還擔任過遼東節度使。
隨著遠征軍被撤,薊城之圍就此解除。
燕國上下自然是歡欣鼓舞,好像已經打退來犯之敵,有些地方甚至已經開始慶祝勝利,報捷的奏章如雪花一樣飛入燕王宮。
各地官吏、駐軍將領也都忙著請功。
好不熱鬧。
燕王喜也頗為振奮,可事情接下來的發展,徹底讓他傻眼。
聽聞南越軍“聞風而逃”,正在往薊城趕的二十萬齊軍,立即收到來自后方齊王之令,要求大軍原地駐扎,停止前進。
給出的理由是——“糧草不濟,大軍需要休整。”
傻子也能看出來,
齊國這是準備出工不出力,更不愿給燕國當炮灰。
燕王喜雖然不爽,但也無可耐何,為了催促齊國大軍繼續上路,甚至還要從原本就有些緊張的糧草中,調撥一批給齊軍用。
不管怎么說,
至少面上,齊國大軍是為增援燕國而來,是義師,友軍。
總不好怠慢了吧?
更加過分的是,齊王建一邊下令大軍原地休整,一邊又著急忙慌地派出官吏前往趙國北部,準備接收燕國承諾的“好處”。
急不可待地要將整個趙國收入囊中。
燕王喜得到消息,好懸沒被氣死過去。
兩國之間再生嫌隙。
如此,越國在兩個戰場一進一退,一套組合拳下來,打的是人眼花繚亂,輕輕巧巧就喝住了四國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