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說:“你認為的沒有意義,或許正是別人認為有意義的。換句話說,別人認為沒有意義的,或許在你看來很有意義。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衡量別人的價值觀。”
小青想了想,準備再說什么,卻沒有說出來。
齊格問道:“價值觀從何而來?”
“存在于你我心間。”僧人想了想,說。
齊格反駁道:“既存在于你我心間,為何大師向佛,而我卻淪落世間?”
“人皆有向佛之心。人皆可以成佛。至于我,也不過世間一粒塵埃。所以施主不必嘆淪落。”
齊格問:“見性成佛,還是見心成佛?價值觀是性?還是心?”
“心性其實是一個東西。無心不成性,無性何論心?”僧人道,“所謂價值觀,便是世人之心性。”
齊格想了想,說:“神秀偈曰: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日日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而慧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兩者之間,區別究竟在何處?”
僧人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想問,價值觀本來沒有,為何卻留在世人心中是吧?神秀強調拂拭,強調去除。而慧能則強調無,強調自身的空靈。因此,本質上說,慧能更高。”
“但凡生在世間,不可能不惹塵埃。”齊格反駁道,“除非生來便與世隔絕。”
“所以啊。慧能說,菩提本無樹,其實就是想告訴我們,別想著把自己塑造成一棵想當然的樹。我們就是我們。我就是我,而你就是你,菩提就是菩提。你不是菩提,我也不是菩提。你想長成什么樣子就什么樣子,不要去彎折,不要去澆水施肥,不要去打擾。”僧人微微一笑。
齊格合十施禮道:“我懂了。謝謝!”
僧人也合十還禮:“不謝。我也明白了一些道理。此前一再沉迷于空,現在想明白了,空,并非是真正的空。”
小青接話道:“順其自然也是空。”
僧人道:“正是。”
齊格沒想到在這個地方還能有一場這樣的對話。他并非佛教徒,更不會出家修行。在他看來,世間何處不是修行?但從這個僧人這里,他明白一個道理:修行本身便是錯的。不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互相沒有問法號姓名之類,也沒有留任何聯系方式。齊格挽著小青的手,漫步下山。小青看齊格還在沉思,有些擔憂。
齊格偶然扭頭看到了小青的眼神,笑道:“害怕我出家?”
“你出家我也出家。”小青道。
“你錯了。我不會出家。一個如花似玉的美人在身邊,我怎么會舍得?”
“我知道你不可能有那種想法,只是擔心你沉迷在其中。”
“很早我就讀了很多佛學典籍。也真正的深入研究了佛教史。甚至道教、基督教的教義,我也看了不少。目的呢,只是想看看前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想看看前人如何看待人生的意義。”齊格答道。
“這個題目太大。”小青幽幽的說。
“可能吧。我只是想活得明白一些。”他攬過小青的腰,“比如說,我知道,我現在很明白你對于我的意義。”
“貧嘴!”小青臉上蕩漾著幸福。
到處沒有目的的轉了一下,中午一鍋,兩人便開始下山。陡峭的石階,使得下山的速度并沒有比上山快多少。走了不多久,小青的雙腿開始打顫,呲牙咧嘴的倒吸著涼氣。齊格看著心疼不已,于是半是命令半是請求的讓小青伏在他背上,這樣背一段走一段,好不容易才來到山腳下。
看著齊格布滿汗水的臉,小青湊近他的耳朵,輕輕道:“今天的儀式夠了。”
齊格擦了一把,扭頭驚訝的看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