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上,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了標準。
什么標準?
那就是游歷天下。
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如同德云社一樣,在全國范圍內成立戲劇社,然后通過劇場演出的方式,進行傳統戲劇的傳播。
當然,這很難。
就不說如何培養了。
就只說如何盈利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最好的方式,在彭輝看來,就是融合。
比如設置一到N隊成員。
每一隊成員擅長的戲種不同。
按照一周五天到七天的時間進行演出。
每一場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曲目。
當然,這些曲目可以少,但一定要精。
至于到底有多少劇種的話……
那就看到時候有誰愿意加入了。
招募和培養可以聘請專業的老師。
至于所謂的地域偏見什么的……
沒必要。
對于觀眾而言,花上一筆錢去看戲劇,并不是什么難以接受的事情。
前期主要是吸引觀眾,差不多燒個十億就差不多了。
工資按照業內普通標準的1.5倍開。
愿意拖家帶口來的,那就給予一定的照顧。
解決孩子上學的問題,解決住房問題。
別的不說,先把人才留住。
等到第一批戲劇演員將觀眾吸引過來,第二批也就差不多好了。
可以組建全國范圍內的兒童戲劇社嘛。
一方面可以培養當地孩子的興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用來培養好的苗子。
其實說實話,傳統文化為什么始終無法拓展開?
原因就在于一些老派的人的偏見。
對于他們而言,傳承知識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的東西永遠不過時。
其實說白了,現如今的戲劇界,基本上也和相聲界沒有什么區別。
都是一群尸位素餐、行將就木的家伙們把持著上面的話語權。
就算年輕人想要改革、想要進步,想要有所發展,也往往會被各種打擊。
前世關于德云社,有著這樣一句玩笑話。
相聲界沒有德云社,已經“黃”了。
相聲界有了德云社,變得更“黃”了。
不得不說,華夏的語言文字有著太多太多的魅力。
同樣的一個字,卻完全有著不同的含義。
而老郭的德云社之所以被打壓,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舉個例子。
當一些所謂的相聲前輩積極想將相聲搬到電視熒幕上,卻發現相聲和電視熒幕完全不搭,最終相聲已經竭盡燈滅。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直被業內排擠,始終無法進入所謂的“主流”相聲圈的老郭,卻喊出了和所謂“主流”相聲圈完全截然相反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