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全新納入帝國版圖的兩座道州,無疑江南道的態度更是讓咸陽的朝臣們喜歡。無關乎他們的臣服與否,而在于江南道的態度等,都比嶺南道要好上幾分。
清塵寺全力維持帝國在南境的統治,在江南道內,清塵寺基本上能鎮壓那些動了小心思的野心勃勃之輩。
他們見慣帝國的手段,更是明白有著桃源存在的大秦帝國,不是他們這種無強橫戰斗力的國家能夠招惹的。
跟著西方諸國被指揮,成為出頭鳥,清塵寺寧可看見宋國王室滅亡,讓百姓們被接納入大秦帝國,開啟最盛世的局面。
而嶺南道雖然有著修行魁首般的大堰劍閣坐鎮,卻因當年參與西方諸國北上伐秦的戰爭,導致大堰劍閣對帝國有著懼意,同時更是有著給帝國難堪的想法。
不過帝國三軍最強的南軍駐守在嶺南道境內,他們肯定不能明目張膽,甚至連是在下面做些小動作都不敢,害怕被抓住把柄。
修行者雖強,可到底沒有越過七境,項信本身又是修行者,或許南軍全力之下,大堰劍閣之首持劍伯能夠安然脫身,可數千大堰劍閣弟子該如何,只能死在千軍萬馬的鐵蹄之下。
作為大堰劍閣魁首持劍伯,他不能不為大堰劍閣的弟子們考慮,不過臣服在帝國鐵蹄之下,和清塵寺那般維護大秦在嶺南道的統治,他們又是絕對不甘心,因而選擇放任自流。
全然閉關在那條河流荷塘畔,沒有理會帝國的傳召,同樣沒有斟酌和帝國合作,依舊保持著自己的驕傲,乃至桀驁不馴。
對于這點,皇帝陛下選擇置之一笑,沒有理會大堰劍閣的小心思,到底持劍伯是世間有數的強者,不求他們出手幫助帝國,不要作亂倒也是極不錯的選擇。
不過無法和清塵寺那般完整交出嶺南道,帝國朝堂對于大堰劍閣不滿的朝臣大有人在,其中為首的便是柳如逝和離偲。
兩人,一者文臣之首,一者武將之尊。歷來在朝堂有著不共戴天的政治訴求,時常因某些事情大吵大鬧,甚至想要大打出手都不是沒出現過。
面對大堰劍閣的問題,二人的想法和舉措不謀而合,簡直出奇的一致。因而當年討論大堰劍閣事情的時候,兩人還相約在府中謀劃過一段時間。
最終倒是無疾而終,好像是因為皇帝陛下一力裁決,認為修行者管修行者的事情,桃源只要永在,大堰劍閣便翻不出浪花。
對于徹底收服嶺南道百姓的心,皇帝陛下說得倒是不著急,帝國綿延千年,不差這幾百年的時間,能夠慢慢等待。
隨著皇帝陛下的決斷,這件事情自然沒有在討論謀劃的必要,原先柳如逝和離偲的同謀,自然而然不攻自破,各自再次恢復以前劍拔虜張的陣仗。
嶺南道一直都是帝國的心中大患,各種不配合不說,連是越國余孽都跳出來想要復國作亂,近些年,關于嶺南道的奏疏越發多。
大同小異,都是針對想要對嶺南道采取措施,同時暗中嘲諷項信作為南軍元帥的無能,十幾年仍舊是沒有半點進步。
當然這些話,都只能在暗中說出來,夾雜在字里行間,隱晦到了極點。畢竟項信是軍方第一人,功績顯赫的南軍元帥,執掌帝**隊牛耳的強人,那些靠嘴皮子做官的文臣言官,哪里敢和項信這般強力人物叫板。
皇帝陛下自從幾年前北軍元帥的事情之后,對朝局都是不太理會,至于關乎嶺南道的問題,更是沒有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