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真有些舉措,那便是把部分奏疏抄錄出來,用快馬加急的方式,立刻送到南境項信的元帥府,讓他看看朝中那些官員的意見,想想該如何解決。
對于這些事情,項信哪里懂得太深,打天下他倒是在行,治理南境,或許有著一些法子,畢竟出自寒門,更加懂得百姓所需,能體察百姓疾苦。
可要他想出徹底收服嶺南道的舉措,那便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乃至天方夜譚。壓服地方,只能靠懷柔,短時間軍隊鎮壓或許能夠起到作用,可畢竟是短時間。
長遠來看,鎮壓只能起到適得其反的結局,很容易激起嶺南道百姓的逆反心理,到時候再是集體起義,怕是不好再出手鎮壓。
項信一直苦惱的問題,沒想到會隨著他調任軍部,回到咸陽結束。咸陽既然有調他回去的想法,自然不會繼續在這件事情上施加壓力。
來日柳如逝如此執掌南境,那是柳如逝的事情,和他的關系不算太大。不過心里挫敗倒是有,好歹是位老元帥,沒想到會以這樣的結局收尾。
……
……
嶺南道有座山,有條河極其出名。
山是高山,簡簡單單的名字,因為這座山極其高聳,乃是南海邊面臨的最高的一座山,自然而然隨意取名高山。
那條河流自不必說,正是靠近大堰劍閣的那條河流。在大堰劍閣的旁邊有著座方正的荷塘,荷塘里面的水則是來自這條河流。
高山流水遇知音……
山野間,有著兩道身影出現在高山之下,正在北上,望著那座方正荷塘而去。一老一少,模樣皆是儒雅隨和,處處透著不自知的風流。
游歷世間的事情,那些書生做的最多,一老一少,老者穿著極其寬松的儒袍,寬大的袖子,隨著老者手臂的搖動而張風。
嶺南道向來酷熱,尤其是在炎熱的夏日,更加熾熱難耐,而且山野之間多生沼澤迷霧,其中多是帶著些許毒意。
老者渾然不察,更是全然不在意那些沼澤迷霧毒氣,自由隨意地欣賞著風光無限,走在羊腸小道。
身后的是書生,頭上絲帶束發,極其有著儒家君子之風的先生,端著走路,時不時盯著老者,注意著老者,以防出現問題。
兩人身上都沒帶著什么東西,輕裝簡行,來來往往在山水之間,老者忽地問道:“我們要去哪里?”
書生答:“往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