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綿延千年,歷經五十幾代帝王,其中朝臣更是不計其數,斂財之能的朝臣不是沒有。
可如當今這位大農令般斂財數額巨大的,古往今來倒是少有的存在,此件事情披露出來,頓時引得朝野動蕩嘩然。
不少官員都莫名膽顫,皇帝陛下的這種行為到底是什么意思,難道打算對帝國那些斂財的官員出手,整肅朝堂官場。
正在那些官員準備繼續觀察的時候,朝堂之上咸陽之內的動靜又是瞬間冷淡下來。
一時間,都有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皇帝陛下什么意思,不知道那位出手的少相是什么意思。
在朝堂上面,甘羅的形象一直都很完美,少年拜相,出自寒門,入學宮學習,拜在帝國大儒言正忡的門下,實在是讓無數人羨慕。
不過當年甘羅出任帝國丞相,倒是引得無數人議論紛紛,實在是甘羅的太過年輕。
后面的幾年,甘羅更是在朝堂上不發一言,始終沉默寡言,對于某些政務都是不怎么在意。
更是引得不少官員出聲彈劾甘羅,以這般年紀出任丞相,又是沒有半分拿的出手的政績,同時繼位之時,沒有震懾朝堂重臣。
幾年來不作為,只要在朝堂上稍微有些利益糾葛的官員,都可能隨時對甘羅的丞相之位出手。
不過今時皇帝陛下交付甘羅如此重擔,使得帝國嘩然,讓百姓朝臣得以看見這位少年丞相的風采和果決。
不出半日,沒有任何探究的過程,大農令斂財數額巨大,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直接推到菜市口斬首。
連是皇宮之內的皇帝都沒有想到甘羅這般果決狠辣。
手段一出,連是那些想要為大農令求情,或是想要借此彈劾丞相甘羅不尊帝國次序規則的官員,都紛紛閉上了嘴巴,不敢再有半點言語,唯恐麻煩到了他們身上。
大農令斬首,使得那些被一并緝拿在大理寺監牢的官員們瞬間心灰意冷。
大農令為九卿,不過進入大理寺監牢半日,便是直接判決身首異處,外面那些想要撈人的,恐怕此刻都需要思量清楚值不值得。
斬首大農令之后,對于其他官員,甘羅選擇的是冷處理,沒有繼續殺人,反而選擇慢慢的審判。
而咸陽和帝國官場的官員們,觀風而望看見丞相甘羅不再繼續抓人,雖然放松了些,卻是沒有誰膽敢頂風作案,暫時都低調起來。
不過某些味覺靈敏的,卻是發現其中的關系,這些被抓入大理寺監牢的官員,都有著極其明顯的標志。
有斂財的標志,可數額有所不同,大小各異。
最重要相同的,便是他們對于這次項信回咸陽擔任太尉的反應最是劇烈。
其中不少直接脅迫御史臺的官員呈遞奏疏到勤政殿,完全不把帝國的律法放在眼里。他們以為御史臺沒有御史大夫監察,御史臺便只是空架子。
聽到這種分析,不少官員都是認可,心里緊張的情緒瞬間又是松下來不少。
同時明白這些都是皇帝陛下的意思,不過借著斂財的罪名懲治出頭的官員。
想到這些,原先還有打算上書彈劾項信擔任太尉,或是自以為是搜集到項信在嶺南道和江南道過分作為的證據的官員,都蒼白了臉色,立刻斬斷那些證據的來源。
不管如何,皇帝陛下這般袒護項信擔任太尉,可見這件事情沒有任何轉圜的余地。
若是因為彈劾反對而惹怒了皇帝陛下,恐怕不會好過。在咸陽附近當官,或是帝國偏遠官場,那些身上沒有些不尊律法的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