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朝臣們如何對軍方高層彈劾,改變不了的是朝臣們對帝國延續千年的忠誠。
出于種種利益考慮,他們或許做出許多常人看起來難以理解的事情。
但最真實的核心肯定是追逐利益和維護帝國長達千年的統治,讓帝國宛如鐵桶般堅不可摧。
對軍方高層的彈劾,或者有著來自許久以前那種以借勢壓人的想法,防止軍方高層裹挾帝國的軍隊做出些叛逆的事情。
不管是對于皇帝陛下而言,還是對于朝堂上面那些追名逐利的官員而言。
他們沒有誰希望看到龐大的帝國轟然倒塌,他們希望這座大秦帝國能夠繼續綿延千年,繼續維護著他們的榮華富貴。
在這些朝臣的心中,最真實的核心不過兩點,那便是他們想要獲得的利益,同時還有帝國的堅固通知。
在他們看來,桃源有著威脅帝國皇權和他們利益的可能性,自然而然桃源成為他們需要反對得對象。
而桃源畢竟高高在上,尤其是經過世宗皇帝和世祖皇帝兩次世系調整,已經沒有朝臣膽敢在朝堂上公然置喙桃源。
轉而他們把視線放在同樣具備威脅帝國穩固的軍方,畢竟軍方掌握著帝國的軍隊。
要是軍方的高層拿著帝國的軍隊做大,最后擁兵自重,咸陽朝堂的官員勢必遭受屠戮。
所以他們需要通過彈劾的奏疏來壓迫軍方高層所掌握的軍權,來警告軍方的高層。
同時向皇帝陛下傳遞一道信息,那就是朝臣們是真心實意的為帝國的千秋偉業而付出心血的。
打壓帝**方的高層,哪怕是沒有實質性進展,但是在某些方面確實可以壓制帝**方某些高層滋生出來的野心。
古往今來,帝國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想要擁兵自重的軍隊元帥,好在帝國發現的及時,用了極其細微的代價完成整頓。
正是那件事情發生之后,朝臣們對于這些東西更是諱莫如深,對于軍方高層的監控和彈劾越發深沉起來。
不過好在朝臣只是上奏疏彈劾,并未太過逼迫皇帝陛下對軍隊進行調整。
如何來說,帝國分為三方勢力,基本上出于相互平衡的狀態,要是朝臣過分在朝堂上言及軍方,勢必有插手的嫌疑。
從古往今來的歷史驗證,軍方和帝國朝堂必須隔開,正是這般原因,使得朝臣只能上奏疏彈劾,至于皇帝陛下是否決定出手,那是皇帝陛下自己的事情。
要是朝臣在朝堂之上過分逼迫,皇帝陛下肯定會想是否是這些朝臣想要在軍方當中排除異己。
勢必聯想朝臣們是否搭上了軍方的線路,現在正是為他們來日掌控帝**方而做準備。
而帝**方是用來保衛帝國安寧的,沒有合適的軍方元帥出任,便是不能隨意安排。
倒是帝國朝堂上面的官員可以隨便更改,還不用擔心出現什么問題,不用害怕政務混亂。
基于此,凡是帝**方和朝堂官員有所關聯的時候,皇帝陛下都會率先自朝堂出手。
正是這種原因的延續,讓朝臣們更加戰戰兢兢,他們明白,他們可以彈劾,卻不可以過分,以至于對皇帝陛下造成壓迫。
他們敢肆無忌憚對軍方高層的元帥們出手彈劾,卻是沒辦法在朝堂上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