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都是掌控好彈劾的力度,揣測皇帝陛下在對朝臣可能的容忍度,在揣測皇帝陛下對軍方的容忍底線又是到底在哪里。
這種情況自世祖皇帝抬高帝國南軍的威望開始,畢竟世祖皇帝繼位,有桃源兩位夫子的功勞,同樣有著南軍掃平叛亂的緣故。
否則世祖皇帝斷然不可能穩穩當當坐在帝國皇帝的寶座上,因而世祖皇帝格外信任南軍。
正是對南軍的信任,導致朝臣自以前傳承下來的彈劾方式得不到完美實踐。
反而不斷受到世祖皇帝陛下的斥責呵斥,偶爾世祖皇帝還會對朝臣御史臺下手。
這種情況延續上百年,唯有近百年來這種情況方是有所減輕,朝臣彈劾漸漸開始抬頭。
尤其是到了先帝在位的時候,朝臣們的彈劾舉止開始漸漸過分起來。
先帝乃是大秦文皇帝,又是仁宗,出了名得仁善而有德行,對于朝臣得容忍都有固定的程度。
遠比以前的歷代皇帝要來的寬厚,對于彈劾這些無關緊要的,先帝都是沒有太過在意。
這種對朝臣彈劾軍方而沒有反駁,反而細心接納下來,哪怕是沒有實施,都讓朝臣們的私心開始膨脹起來。
不過他們根本不知道,在他們肆無忌憚之下,先帝其實一直在堆積某種憤怒。
不過這種憤怒在他在位的時間肯定不能爆發出來,不是他不能,而是他沒有必要。
在位的帝王都需要自己的功績,不過這位文皇帝很厲害,在位時期的仁政誰都沒辦法否定。
可以說在他在位的時候,都可以預見先帝必定在帝國歷代皇帝當中留下極其完美的名聲。
于是這種對朝臣出手的名聲他沒有必要擔著,更加不符合他仁宗文皇帝的稱號。
很自然的和仝致遠商量之后,選擇把這些功勞留給當今皇帝陛下,讓當今皇帝陛下來出手。
并且在先帝在位的時候,基本上都給當今皇帝陛下安排好了后面幾十年的執政生涯。
講求對外兇戾而霸道,對內嚴謹而坦蕩。
有點武皇帝的意味,不過當今皇帝陛下繼位的天圣二年爆發西方諸國入侵的戰爭。
帝**隊大獲全勝,滅了兩座大國,還有數座小國,在這種效果的加持下,武皇帝肯定是跑不了。
不過古往今來,文武都是極其好的謚號,先帝在位的時候喜歡文治仁政。
當今皇帝陛下繼位之后,力排眾議,直接沒有經過商議就是給先帝定謚號文皇帝。
好在朝臣們知道,倒是沒有太過反對,只是對于廟號有些不同,最終中和而定下仁宗。
其實在皇帝陛下看來,先帝的功績,用仁宗顯得片面,沒有徹底烘托出先帝的偉業。
只是朝臣同意,仁宗又不錯,皇帝陛下百般思量,沒有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