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道南邊的百姓在嶺南道南邊生活的安居樂業,雖然沒有和帝國有親切的瓜葛和臣服的意思。
但是他們同樣沒有違背帝國統治的想法,更是沒有和那些越國余孽勾結在一起,連是當年越國被滅國的時候,嶺南道南邊的百姓們都是沒有插手,更是沒有反抗帝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嶺南道南邊的百姓確實有些不近人情的冷酷,冷眼漠然的看著越國被帝國滅掉而無動于衷。
要是以前來說,肯定是對于帝國有著極其有利的因素,不用兩邊作戰的防備著越國余孽的同時還要防備著嶺南道南邊的百姓。
可是現在對于帝國而言,則是有著明顯不好的地方,若是曾經帝國沒有征服嶺南道。
那倒是可以視而不見,但是現在嶺南道都是帝國的領土,越國余孽都被帝國南軍征討的倉皇逃竄。
而嶺南道南邊的百姓卻是安然自得,完全沒有把帝國放在眼里,要是以前沒下手。
那是因為當時帝國剛剛把越國滅掉,剛剛收到嶺南道的大片土地,不適宜在挑起嶺南道內部的戰爭,讓西方諸國坐山觀虎斗。
即便帝國在世間擁有極其強悍的力量,可嶺南道南邊隔著沼澤山林,帝國南軍出擊實在是有些不適合地理環境。
所以當時帝國南軍的策略是聽之任之,暫時不用去理會嶺南道南邊的問題。
先把嶺南道靠近帝國邊境上得北方土地徹底掌控,打造成鐵板一塊的時候,再是思考嶺南道南邊的問題。
沒想到因為越國余孽和越國百姓冥頑不靈的原因,導致針對嶺南道的同化計劃如此波折。
十幾年過去,仍舊走在計劃的最前端,遠遠沒有達到曾經那般的程度。
好在沒有達到那種深層次,卻是有著的進步,對于帝國南軍而言,同樣是不錯的事情。
近些年應該可以把對嶺南道南邊的策略提上議程,沒想到突然項信被調離南軍,出任帝國太尉。
而原本定下來的那些東西,只能全部丟棄從長計議,任何人出任帝國南軍元帥,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對嶺南道南邊用兵。
不是考慮的嶺南道南邊的反抗,同樣沒有思考那些山林沼澤的困難和不適應。
是那些來自帝國內部的問題,柳如逝出任帝國南軍元帥,前面的幾年最好平穩度過。
不要想著用兵之類的想法,更加不可能做出某些大的改變,對南軍不熟悉是其一。
同時還要提防來自朝堂的彈劾攻訐,繼任南軍元帥的前面幾年,朝堂的彈劾攻訐將是最恐怖的。
雖然現在受制于御史臺的問題,朝堂官員大部分視線都落在御史臺的爭權奪利上面。
對于帝國三軍,對于柳如逝這位剛剛上位帝國南軍元帥有著嚴重的疏忽,但是等到他們反應過來,照樣不可小覷。
何況柳如逝剛剛出任帝國南軍元帥,就是想要大規模對嶺南道南邊的百姓用兵。